宋朝一年四季都对边疆的把控"上心",为何唯独对秋防格外重视?

2020-07-22 15:33:23 作者: 宋朝一年四季

我是大宋庆历年间的一位农民,因为灾荒的原因被“收容”进了军营。当时正值防秋,所以没经过多少训练,就被拉到了边疆。其实这个防秋,自从安史之乱就已经开始了。主要还是为了防止塞外的少数民族袭扰,只不过一直到大宋还在延续,因为边境之地从来就未有过真正的宁静。

其实,一年四季朝廷都未曾放弃过对边疆的把控,只不过是在秋天格外重视而已。那么,为何要选在秋天?难不成是皇帝对秋天爱的格外深沉?

(一)、秋高气爽,重点防备外族来袭

“日防御之策,因防秋之始,与将相及利害焉”。这是真宗皇帝,在朝会上发表的感慨。自从太祖年间开始,外患就从未停止过。太宗想要树立威望,还不自量力的出兵辽国,结果喜获“高粱河车神”的称号。真宗和辽国皇帝拜了把子,两国的关系才有所缓和。

但谁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戒备心理,所以从真宗开始每年的秋天都会往边界大量屯兵,不论是募兵还是府兵,都有可能被抽调过去。

1.极度完备的防秋举措

对于防秋,皇帝们还是非常重视的。每年农历的六、七月份,上层官员们就开始集中讨论当年的防秋事宜。“每九月防秋,至二月放归,岁一代更”。像我们这种负责防秋的士兵,是有轮换制度的。从今年九月,一直待到次年二月才算结束。

在皇帝赵祯也就是你们说的仁宗上位以前,大宋防秋主要还是防的契丹人,也就是辽国。而赵(李)元昊自立以后,与我大宋且战且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主要的兵力部署是在河北中南部,还有陕西大部以及河东地区。我认为,防守河北,主要还是为了辽国人挥师南下。而驻防陕西,则是为了防止党项人的入侵。

驻守河东,因为那里是三个国家的交界点。这三者中,河北当属重中之重。因为宋朝无险可守,若是他们一旦毁约,到东京城朝发夕至。就像后来的靖康之变,金兀术一路南下近乎没有遇到阻碍。当然,这是后话,那时的防秋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要知道,即使是在三国互相之间和平共处的时候,赵祯也从未轻视春秋。暴风雨前,往往都是死一般的寂静。

2.秋高马肥,闲来无事便袭扰边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北方地区秋收以后基本无事可做。而那时的党项人还有契丹人,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发达程度距离宋朝相差甚远。我认为,就是这种严酷的环境才造就了他们彪悍的民风以及强劲的体魄。

我和我的战友们,往往不如这些人能征善战。他们一旦闲了下来,就会想办法找点事做。而且,马上就要入冬了,又缺乏取暖设备连碳火都很少。可是,这些我大宋都有。

而且此时大宋的子民,也正值收获的季节。北方的那些人万一粮食歉收或者太过闲暇,再想起来南边还有个物产丰饶且喜欢进贡的大宋,难免心里会犯嘀咕。

我感觉仁宗虽然以仁义著称,但在对外政策方面还是有些软弱。不只是仁宗,整个宋朝大抵都是如此。所以,大家都是以防御为主。万一那些游牧民族,骑着马,挎着剑,越过边境,那么遭殃的还是宋朝的百姓。

而且很多游牧民族都是喜欢秋天发起攻势的,因为此时他们也收获了,但是还不满足。所以就以小博大,想为自己补充更多的物资越冬。

(二)、结合现实情况制定的策略

防止游牧民族入宋劫掠,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毕竟,那些人只是些散兵游勇,不足为惧。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要防止他们背后的国家,大规模入侵。

我认为,像西夏或者辽国即使是政府组织的入侵,也不过是更大规模的劫掠。他们本就没有想过在攻占一座城池后,将那里好好治理。在我们那个冷兵器时代,掌握了骑射之术便在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1..不得不防的军事威胁

我认为宋朝常年设立边防制度,非常有必要。因为契丹人自从晚唐兴起以后,就从来没有放弃过图中原之地的想法。而太宗皇帝那次大败以后,虽然签订了盟约,但到了必要之时那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而且,石敬瑭认辽国皇帝为干爹,把燕云十六州也割让了出去。

而我大宋又没有能力将其收回,也就是说东京,根本无险可守,完全的暴露给了契丹。若是辽国对宋用兵,很有可能以飞快的速度兵临城下。在我看来,秋防还有平日里的防御,就是皇帝们把我们这些小卒当成了他的人肉盾牌,当成了他的非天然屏障。

而且我想说,石敬瑭不是汉奸,因为他本不是汉人。而且就算太宗打下了燕云十六州,那也不算是收复,而是为大宋开疆拓土。

西夏的元昊从自立那一刻,就从未停止过进攻的想法。只不过是最后缺衣少粮,难以自足才选择了主动求和。

2..符合边防政策的实际需要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大宋虽然不重视武将,但是对文官还是百般呵护的。尤其是仁宗在位时,广开言路。当时人才辈出,也从不缺乏真知灼见。就像提出了三冗的宋祁,他对于御边也有着自己颇为独到的见解。

“臣欲乞朝廷详度,许令应沿边州军城约,每年自三月后抽减一半兵马入内地州府就粮,直至九月却住元驻札去处,号为防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