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校正医书局——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医学被广泛普及

2020-08-01 04:27:32 作者: 宋代校正医书

小的时候,我的家人就开始教我认识各种草药,它们的长相以及功效,都一一的详细的告诉我。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就一个印象“我家附近都是野生的草药”。

这在我的人生中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对于花草的喜欢就像是与生俱来的。而家人普及给我的中药知识,让我可以在很小的时候,有能力为母亲采药,熬药,让她的身体健康。

在古代,人民看病治病,都只能找中医大夫,千百年来,人民想要治病健康都有赖于中医。对中医的重视是每个朝代都比较关注的。

尤其是宋代,“校正医书局”的设立,使得医学在国家被广泛的普及,其中编著的很多医学教科书,流传到现代成为国家国宝级的文物。

“校正医书局”带来的影响,使得后世医学名家如雨后春竹,其治疗流派更是百家争鸣。

由于宋朝廷对医学的重视,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校正医书局”被建立

宋太祖下诏,广纳天下书籍,藏于馆阁。在重视医学的宋代,对于医书医方的收集,更为注重。北宋天圣四年,宋仁宗命令晁宗慤、王举正等人专门负责校定古代的医书,并由国子监负责将校定好的医书临摹印刷出来,然后颁发给医学学生或者有需要它的百姓。

书籍印刷取得一定成效之后,仁宗下诏在编修院内设置“校正医书局”。主要负责人是:禹锡、林亿、高保横,有他们招募若干相关的专家,进行校正、编纂和刊行医学典籍的工作。“校正医书局”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医术出版社。

在古代,印刷技术没有发明前,医书主要靠人力抄写,要么抄写到竹简,帛布,木牍等等,费时费力还特别容易出错。西汉时期,造纸术被发明之后,书籍的制作普遍开始使用纸质材料。

唐朝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应用,使得我国成为最早印刷医书的国家。《新集备急灸经》残卷。其书卷首记有“京中李家于东市印”,卷末有“咸通二年.....范子盈、冀景洵写记”

此书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内,是目前知道的古代最早被刻印的艺术。

北宋年间,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医书行业的发展。印刷医书既节省了雕版的费用,也提升了书籍印刷的速度,使得大批量印刷书籍成为可能。加之朝廷对医学的重视,设立“校正医书局”成为了必然。

校正医书局主要功能是收集整理历代医书,校正修订,高标准医书,印刷普及医学知识

宋代刊印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包括:《补注神农本草》(即《嘉祐本草》)、《图经本草》、《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备急千金要方》、《金匮要略方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及《灵枢》、《广济方》等等书籍。

要不是宋代对其重新,校定,印刷。那么今天的我们可能没有机会目睹古代的这些经典著作,而他们或许由于各种原因消失或者散落,难以看到他们的全貌。

由于秦代之前,一直都是人工抄写各种各样的医书典籍,传到宋代,要么遭受蛀虫的啃食,残缺的被毁坏的根本没有办法辨认。

为此,“校正医书局”专门整理各类医书,并且将医书里面错误的地方改正,将书籍精华的地方,全部摘录到同一部典籍当中。因其工作量巨大,专业度高,逻辑性强,需要严谨对待,可见是一个极其辛苦的工作。

《素问》中有记载:大臣在“校正医书局”工作,首先收集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无论是手稿还是典籍;其次读懂每一本书的内容,把错误的地方校正;十本里面也就只有三四本书籍是可以用的,剩下的都不全。

推测书籍里面并不全面的内容,结合汉唐医书经典,加以考证。纠正错误的有六千多字,增加注释的有两千多条,每一条内容的增加和删除,都有一定的依据。

宋代学者校正工作,不仅要在数量较多的资料中,准确找出自己相关的资料,确定选用资料的优劣。在选出资料后,运用对校,他校,本校,理校等多种校正的方法。

每一本著作都按照国家范本的严格标准来修著。对于校勘,要求质量非常高,其标准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高的。

《嘉佑本草》是校正医书局最早的著作,对于药物,都是慎重选择,那些没有依据的,偏门怪诞的药物,就不会被选用。

只收录那些有依据的药物,有广泛临床经验的药物。这给后世的人用药有了可靠的依据。尤其是方便采药人,能准确的辨认药材。《嘉佑本草》“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

对于每一种草药,一开始就会拿真实的药材,将其形状样式,画下来,然后具体细致的介绍药材的根、茎、叶、花、实等等。然后绘制成《草本纲目》。

在宋代,纸的价格比较贵,一般平民很少用,大多是朝廷官员用的比较多。为了节约用纸,加之医学资料特别多,所以用“小字本”编著医书。当时宋哲宗命令国子监,用小号的字,印刷书籍,不仅可以节省纸张,更有利于推广和普及医学知识。

“校正医书局”从成立开始,到并入国子监,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后面的工作交由太医院接手,陆续的印刷出:《皇帝针经》、《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著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