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辽东经略的熊廷弼,为何斗不过一个辽东巡抚?

2020-08-01 17:48:52 作者: 身为辽东经略

萨尔哈之战时,明朝准备了那么久,也无非集结了不到15万人,号称45万;努尔哈赤只有6万人。可现在人家蒙古大汗张嘴就是40万大军,换我也觉得“不可能输”。但是这话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第一,是酒话;第二,努尔哈赤6万人就把明朝搞的鸡犬不宁,这位大汗真有40万大军的话,不早把明朝给灭了?再退一步说,他能看着努尔哈赤那6万人占了辽阳去称皇帝吗?

可王化贞当真了,还上报了朝廷,自己也开始出兵,结果,约好的蒙古兵连个人影都没有,自讨没趣就又撤回来了

第四:还是幻想

都是幻想,为什么不放一起说呢?人物不一样!

寄托于蒙古大汗的希望破灭,王化贞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他又将自己的前途压在了另外一个人身上,那就是明朝叛将、努尔哈赤的孙女婿李永芳!

李永芳联系到王化贞的心腹将领孙德功,说他愿意做内应,帮助王化贞铲除努尔哈赤。有过蒙古汗的前车之鉴,王化贞该长个心眼了吧;就算不长心眼,起码

也该读过兵法、知道“诈降”这个词吧?可是王化贞又信了。

这件事完全就是努尔哈赤看“苦肉计”获得的灵感,他们已经答应孙德功,只要能生擒王化贞、拿下广宁城,孙德功也可以像李永芳一样当“驸马”,孙德功很心动,于是就设下了这个套。王化贞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反而因为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擒获努尔哈赤而对孙德功更加信赖,将死活不让熊廷弼染指的广宁兵马交给孙德功统率,还多次象征性地攻打后金,并上奏朝廷、言辞凿凿:中秋之时,就是后金灭亡之日!

这几点就是王化贞“内心强大”的根源所在,朝中东林党的扶持让他有恃无恐,不切实际的幻想又让他得意忘形,怎么看都像一个被人玩弄于股掌的跳梁小丑,只不过他个人感觉良好罢了。所以,看到有些史料中夸奖王化贞的语句,我自己都能苦笑半天

广宁失守

熊廷弼毕竟久经沙场,对于王化贞的所作所为看的一清二楚,他上奏朝廷,希望能约束一下王化贞,“至少不要让敌人笑话”。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王化贞的耳朵里,他怒不可遏,上书朝廷指责熊廷弼的无能,同时“请兵6万,一举荡平努尔哈赤”,东林党也抓住这个时机拼命评击熊廷弼,都被皇帝按了下来。

时间来到大明天启二年,努尔哈赤确信熊廷弼在辽东翻不起什么大浪之后,开始出兵广宁城,而王化贞也暗暗为这个形势而高兴,他认为他和李永芳里应外合的机会终于来了。结果,在孙德功等人的安排下,没等交手,军中就有人大呼“明军败了”,军心全失,全县溃散,纷纷逃回广宁城,王化贞乘马逃窜

王化贞在大凌河遇到熊廷弼,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失误,恳请熊廷弼和自己一起商量毁去守城的事,谁知,熊廷弼一反常态,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护送流民入关。

对于熊廷弼的这个决定,也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当时熊廷弼手里只有5000人马,不去广宁是对的!可大家想想,努尔哈赤这次并没有进攻广宁城,而是在两天后才开始正式进军广宁,没想到,孙德功等人已经打开城门、张灯结彩在迎接了。如果当时熊廷弼回去,再用两天的时间进行兵力部署,那努尔哈赤是否依然会被阻在广宁城外呢?

如果出于这一观点,那对熊廷弼的“阴谋论”就占了上风:他是挟私心对王化贞进行报复,也是对朝廷那些东林党的回击!再直白点说,他这是在赌气,可能他是为了让这个惨败唤起朝堂士大夫们的爱国意识和危机感吧

尾话

广宁就这样失守了,天启皇帝下令羁押王化贞,将熊廷弼也革职回籍。东林党趁机将熊廷弼下狱,没多久,他就惨死狱中!

如果说萨尔哈之战是明清形势转折点的话,那广宁之失守的影响要更加长远。不但让大明失去了辽东最后一个战略要地、导致了熊廷弼的死,还加剧了朝廷上层的争斗与分化,让天启皇帝意识到根基深厚的东林党带来的威胁,甚至说东林党的失势和魏忠贤的崛起都与此密切相连,广宁一战才是改变大明朝权利结构的根源所在

历史的更迭无可阻止,只是可惜了殚心竭虑的熊廷弼,一腔热血换来千古遗恨。兵法常说“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时,手握“尚方宝剑”,雄心壮志、意气风发,饶是如此,依然败在了士大夫们“三寸不烂之舌”下;第二次在内、外部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依然受命,实在让人想不通。也许,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对他影响太深,在“鞠躬尽瘁”的同时,他也已经做好了“死而后已”的打算吧

熊廷弼的死,不仅是他的悲哀、大明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