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汉室正统”是如何消亡的?

2020-08-01 21:10:27 作者: 刘备的“汉室

影视中的汉献帝

但凡知道点三国的人,都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虽然这身份存在争议,但从桃园结义到割据一方,皇叔的光环一直都是刘备的通行证,有了这个金字招牌,刘备得以理直气壮地招揽人心、招兵买马、割据一方。

公元220年10月,曹丕废汉建魏,次年4月,刘备在蜀称帝,国号汉。给人的感觉是,刘备这个正统皇叔光复了汉室江山。

然而事实是,刘备急于称帝,丧失了汉室正统,蜀汉政权也一步步失去了合法性和正当性。曹丕的大戏

禅让图

刘备成都建汉,得益于曹丕在洛阳改国称帝提供的契机。

三国大戏中,“曹丕篡汉”算有名的一出,可如果认真论起来,曹丕称帝,能否算“篡”,也是两说。

在称帝这件事上,曹丕准备得可谓认真充分,至少程序上没毛病。他导演了一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禅让大戏:汉献帝多次恳切要求让出皇位,自己不得已才接受。他效法上古“尧舜禅让”,娶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他想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效法古贤,通过禅让得来的帝位,是合乎程序、合乎正统的。

这出戏,尽管很假,但程序堪称完美。

“禅让”合法合理,若“弑君篡权“则是谋逆,会将自己置于乱臣贼子的位置上,曹丕深知,哪个会让自己的江山更稳。

政治是种有趣的生态,仪式感很重要。古时政权的国家祭祀、帝王典礼、宫廷礼仪等,这些做给大家看的仪式,无一不是权力秩序和正统大义的表达。

在曹丕这番仪式感爆棚的禅让大礼之后,天下人就算心里还有什么不以为然,多半也就半推半就了。

而且,汉室多年来颓萎不振、名存实亡,连个苟延残喘都算不上,只是曹家以令天下的工具而已。禅让,正好给了汉室忠臣孽子们一个就坡下驴的机会,忠臣也好,孽子也罢,都不用干巴巴地守着气数已尽的傀儡了。

所以说,曹丕通过禅让给自己窃取的江山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在这个政治游戏中,曹丕遵守了规则,而且玩得很高端。刘备的匆忙

刘备称帝时三国势力

刘备呢,恰在其匆匆称帝中忽视了这一点。

从曹丕建魏到刘备称帝,中间不过半年时间。成都距离洛阳一千多公里,以当时的交通状况和信息传递速度,即便快马加鞭,两城之间搭个话最快也要十天半个月。

考虑到刘备对曹丕称帝、传言汉献帝被害、与曹魏交涉等事项的信息反馈周期,以及筹备建国的准备时间,六个月,刘备即位绝对匆忙。

知道汉献帝禅让后,如果不承认曹丕政权的合法性,刘备完全可以号召天下征讨曹魏,这算维护汉室正统,无论实力如何,态度总是要有的。

可事实呢,刘备没有征讨曹丕,而是借机蜀中称帝,这让天下仍对汉朝追慕不忘的人大失所望,传闻中仁义的刘皇叔可不应该如此。

首先,这是不义。

人们皇叔皇叔地叫了几十年,可到了关键时候,刘备却抛弃了皇帝表侄。原来这汉室宗亲的光环,只是笼络人心、招兵买马的工具,刘备仁义的标签,再也不灵了。

其次,这是不忠。

汉献帝虽被迫禅让,但人还活着,如果不承认曹魏,那汉献帝就还是正统汉室皇帝。刘备借机即位,这是否认了曹丕的皇权,又不拿刘协当皇帝,于法统而言,也称得上“篡位”。

当然,刘备会痛哭流涕,说自己是听说汉献帝被害之后才即的皇位。

谣言永远是政治利用的绝佳武器。

汉献帝被害的谣言肯定有,但刘备不会真的相信,或者说,他更需要这个谣言。有了皇帝被曹丕杀害的谣言,自己即位才有合法性。

匆匆即位,就是怕汉献帝活着的消息传开,自己没了即位的借口。六个月时间,除了消息传达和筹备登基,刘备并没有为验证皇帝被害消息和出征征讨留出档期。

再者,曹丕又不傻,选择禅让,就是为避免自己落得弑君的骂名,陷于政治上的被动,既然要作秀,又怎么会杀汉献帝拆自己的台呢。他体面地给废帝刘协封了个“山阳公”,言外之意:我当我的皇帝,你就玩去吧。

这山阳公倒是争气,退位之后又倔强地活了14年,他的皇叔刘备呢,当上皇帝第3个年头就崩了。

“刘备的即位也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戏,而且是匆忙上演草草收场。”所以,刘备即位与曹丕称帝,本质上并无区别。

刘备屁股坐上成都的龙椅,他汉室正统的身份也就消失了。最后的遮羞布

孙权称帝

8年之后,孙权建邺称帝。

以蜀国而言,成都刘家是汉王朝正统后继者,孙权称帝无名无分,甚至连个像样的借口都没有,完全属于乱臣贼子,理应断绝关系甚至起兵讨伐。

但权衡之后,诸葛亮还是承认了孙权帝位的合法性,而且与东吴结成完全对等的同盟关系。

这就是蜀汉最大的悲剧:

蜀汉国力薄弱,若坚持国本、不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将面临魏国和东吴两线作战,灭国只是时间问题;

承认孙权的帝位,蜀汉最后一丝“汉室正统”的遮羞布也被撕扯得稀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