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魏国著名谋士的生卒年岁:荀彧(163-212年);荀攸(157-214年);贾诩(147-223年);程昱(141-220年);郭嘉(170-207年)董昭(156-236年);刘晔(179-234年);蒋济(188-249年);司马懿(179-251年)。再来看参照人物生卒年岁:曹操(155-220年);曹丕(187-226年);司马防(149-219年);诸葛亮(181-234年)。
根据魏国谋士代际划分,司马懿应属第二代,这一代应包括刘晔、蒋济。荀氏叔侄、贾诩等,皆与他的父亲司马防同辈;郭嘉年长他九岁,属于同代,然而其人出道早,去世早,无形之中提高了辈分。确定了代际,则可知司马懿在曹操时代,戏份不会太足,一来基于年龄与资历,二来基于才略,他都无法与荀氏叔侄、贾诩、郭嘉等比肩,这些人若在,哪有他的发言权。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向曹操献策共六次,曹操采纳三次、拒绝三次,各占一半。司马懿初次从军献策,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张鲁。此时荀氏叔侄、郭嘉等尽数凋零,贾诩老奸巨猾,明哲保身,这才轮到他出场,是年他三十七岁。所采纳的三次献策,最著名的应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曹操丧胆,计划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与蒋济献策,联合孙权,共击关羽,《晋书》当中,蒋济被除名,功劳由司马懿独揽。
被曹操拒绝的三次献策,前两次都有待探究。第一次在战胜张鲁、平定汉中之后,司马懿劝曹操一鼓作气,再征刘备。曹操答:“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不仅不听,反而出言嘲讽。第二次更加不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上表称臣,陈说天命,请曹操称帝。曹操道:“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而司马懿竟附和孙权之说,建议曹操称帝。从时势上讲,此时曹操称帝,未尝不可,故而劝进的大臣,不止司马懿一人。但问题在于,既为谋士,则当深知主公的心志,曹操若贪图皇帝尊荣,早可篡汉自立,何必等到现在。司马懿之策可谓马屁拍到马腿上,当然也可理解为以示对曹操的忠诚。
大体而言,作为谋士,以及后来作为统帅,司马懿的才略,在三国时代,应属第二档,在他前面,大概能排出五到十人。另外,司马懿的行事风格也非常独特:对于才略不如他的对手,杀伐果断,近乎碾压;对于才略超过他的对手,谨小慎微,步步为营,甚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譬如空城计一出戏,诸葛亮的大胆与他的审慎,形成了鲜明对比,倘缺其一,这出戏便唱不下去。说到谨慎,诸葛亮的谨慎远不及司马懿,前者屡有用人不当的失着,“如将荆州托付关羽,街亭交给马谡,粮草委以李严,都是很要命的纰漏”。
谨慎之外,司马懿还有一大特长:隐忍。他出身士族,少年便有令名,崔琰称其“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征他出来做官,《晋书》记载:“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关于这一节,《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诠释简直出神入化:司马懿为了避免入仕,竟硬生生用马车轧断了双腿,不仅忍,而且狠。装病这张牌,司马懿从早年打到了晚年。正始九年(248年),七十岁的司马懿与曹爽内斗,犹以装病为王牌,麻痹对方。
说及隐忍,不由想起司马懿的招牌:鹰视狼顾。电视剧中,曹操曾单独召见司马懿,考验其鹰视狼顾之态,二人斗智斗勇,精彩纷呈。不过所谓鹰视狼顾,虽然载于《晋书》,却多属后世演义,史家批评《晋书》“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就司马懿隐忍的性格而言,他的气质,不该是鹰视狼顾,锋芒毕露,而是荀彧所云的静水流深,不可测度。
司马懿能笑到最后,除了其才略,以及谨慎、隐忍的作风,还有一大法宝:长寿。他活了七十三岁,相当于曹丕、曹叡这两代皇帝寿命相加。他的时代,比他厉害的人物,几乎都早早死在了他前面。他的对手,曹真比他早死二十年,诸葛亮比他早死十七年,最终与他斗法的只剩下曹爽这样的小儿辈,不知他在晚年,算无遗策、战无不胜之际,会不会不胜寂寞呢?
无论如何,从司马懿身上,我们觅得了一点事理:生命的长度,有时会超过硬度,甚至是决胜因素,也许敌人过于强悍,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击败,然而我们可以活过它、熬死它,在时间长河之中见证它的衰落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