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为何“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个字才是关键词

2020-08-03 18:54:36 作者: 白居易《琵琶

李白、杜甫、白居易(772~846)三人是唐代诗坛的领军人物,在坊间,白居易虽不及李杜二人影响力大,但也不可等闲视之。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颇高,甚至可以与圣人孔子比肩。因为曾有“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与元九书》)之言,所以后世称其为“诗魔”。

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文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思想,多揭露社会黑暗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因此在官场多遭构陷,一生命运多舛。白居易是个高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诗作三千余首,而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了。因为流传深远影响广泛,以至于后世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说法。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坐,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任上。元和年间,陪太子读书(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越职上疏言事,触怒了统治者与权贵,被贬往江州任司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直言敢谏而被贬的白居易表面平静,实则心底苦闷异常。

宦途潦倒,被贬江州的白居易沿途写下了无数诗作,虽然都是满腹悲愤,满目忧伤,但直至《琵琶行》其感情方得到宣泄,作品一泻千里,酣畅淋漓之极。许多人即使是熟读这首《琵琶行》,却没有搞明白白居易为何会发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慨叹。

其实,理解这首诗的重点就在“琵琶”二字上面。换个说法,如果换成其它乐器,白居易不会触景伤情,写下如此传世佳作的。根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的祖先是秦朝武安君白起的后人。但据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诗作自称“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阁掌洪炉”,专家推断白居易祖上为“西突厥十姓部落”中的白姓,源自中亚的龟兹。

说起龟兹这个湮灭于历史长河的西域古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大约就是丝绸之路上敦煌壁画的飞天了。想到飞天,自然会想到她们手中的琵琶了。据史家考证,琵琶并非华夏本土乐器,而中亚有着丰富的琵琶曲目,尤其是在龟兹乐中。大唐宫廷乐工即设有龟兹部,而龟兹乐器琵琶是从古印度流入的。

白居易早年礼佛、中年皈依、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自然对琵琶这个自印度传入的乐器十分熟悉。因此会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之句。听到熟悉的乐器声,已经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听到弹琵琶的女子自诉身世,同病相怜,故此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当得知白居易遭遇的一切,琵琶女立即将之引为知音,更与之泪眼人望泪眼人,自然愿意为他“更坐弹一曲”了。

这一曲,“凄凄不似向前声”,曲中的悲愤难平之意更加浓郁,听得众人触动心底柔肠无不为之落泪,而座中流泪最多的,无疑是感同身受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了。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的音乐天赋也是出类拔萃的,属于精通音律,既可以作词,又可以谱曲的音乐人。白居易能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民歌,绝非偶然。他的诗流传之所以最广,“有井水处皆诵白诗”,正是由于他的诗作,既是诗、且是歌,可以歌唱(“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对琵琶女寄予深深的同情,既有同病相怜的原因,也有艺术上共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