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不明:曹叡临终前的决定,是如何为司马家族代魏铺平道路的?

2020-08-04 17:44:39 作者: 明帝不明:曹

文|纵横四海

景初二年,即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当时的曹叡还不到四十岁,正值盛年,但是,和他的父亲曹丕一样,二人似乎都继承了老曹家短命的基因。虽然在这段日子里,蜀国在西北的攻势被挫败,辽东公孙渊的反叛也被讨平,外部环境安定,捷报频传,但这并不能挽救身体虚弱的皇帝。此时,曹叡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确定托孤之臣的人选,维护老曹家帝业不坠。

曹叡一开始的人事安排,是以宗室掌权为出发点的。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辅政。

老曹家的人把枪杆子掌握在自己手中,可谓是万无一失。毕竟,对于一个专制政权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军队更重要呢?

但是,曹叡对于这样一个安排似乎并不自信,他熟读历史,对于西汉七国之乱等往事深有感触,此时若给予宗室太大权力,会不会让他们萌生出争夺帝位的想法呢?因此,曹叡虽然为病痛折磨,但仍然没有下定最后决心。

曹叡的这番心思,很快被他的两位亲信秘书看在眼中,他们分别是中书监刘放与中书令孙资。曹魏政权有感于东汉尚书台权重难制,所以又设立中书监等职务参与决策,以分其权,尚书台逐渐变成外朝行政机关。

这种制度安排让刘放等虽身份卑微,但却距离皇权最近,也最容易影响到中央决策走向。对于刘放等来说,他们和曹宇等一贯合不来,倘若曹叡一死,曹宇等会不会拿自己来开刀,借以强化宗室权势呢?为此,刘放等一直在寻找机会改变曹叡的托孤团队任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现在,曹叡眼看就要晏驾,正是自己进言的最佳时刻,也是最后能握住的救命稻草。

眼看曹宇等不在现场,只有曹爽一人。刘放与孙资立即接近曹叡卧榻,明知故问道谁是未来的托孤之臣,曹叡便以曹宇名字回答,结果,刘放等不顾曹爽在场,当即表现出掺杂着恐惧和担忧的神态,称曹宇等现在正在集结军队到宫城附近,有政变的嫌疑,除此以外,曹宇等人还公然调戏后宫,摆明了是不把曹叡放在眼里。

曹叡此时已经被病痛折磨的思维模糊,疑神疑鬼,又经刘放等一激,大为震怒,便反问刘放等人应该以何人取代曹宇的位置。刘放等一面假意推辞,一面提出了曹爽的人选,同时还称正赶往西北前线的司马懿也有参与辅佐新皇帝的必要。曹叡听完后,竟表示认可,刘放成功了。

(影视剧中的司马懿)

刘放的这种建议,是否之前得到过曹爽授意,史书当中并没有提及,但可以肯定的是,之前被削调军权,置于权力边缘的司马懿,却意外的重返中枢,进入到曹叡的托孤名单当中。

其实,曹叡原先并没有给予司马懿实权的想法,因为和自己大力扶植的宗室相比,司马懿久居政坛,政治经验丰富,而且代表了一大批军功勋贵的利益,一旦让他掌握大权,不但不利于宗室集权,反而会激化宗室和勋贵的矛盾。

可是,既然现在刘放提出来了,如果轻易拒绝,反而会显得自己"家天下"私心之重,难免寒了朝臣的心。而且话说回来,让司马懿来牵制一下宗室,避免对方僭越篡权,未必不是一个上策。因此,即便曹叡在这个过程中有所犹豫,但最后还是接受了刘放的建议。

于是,身在宫城外的曹宇等人,就这样被安排了个明明白白,他们眼看到手的权力又迅速失去,心灰意冷,而原先仅次于曹宇的曹爽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难免沾沾自喜,日后他发动伐蜀之役,便有借对外战争来巩固自己崇高地位的小心思。

可是,无论是曹叡还是曹爽恐怕都没有意识到,看似人畜无害的"老实人"司马懿,恰恰扮演了曹魏政权掘墓人的角色。

司马懿家族研治经学数代,在乡里颇受尊重,在征伐反叛与对蜀战争中,他又屡立奇功,一度在声威上压倒了大将军曹真,曹真病逝后,司马懿的权势更是不受抑制的膨胀,曹叡有感于此,才要在自己的弥留之际解除他的军权,把他放在太尉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位子上。但是,谁能想到半路上杀出个刘放,让司马懿回归权力中心。曹叡归位后,能够制衡司马懿一派的,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是大将军曹爽,另一个便是曹叡的妻子——郭太后。

此时,外戚和宗室要是能一条心,司马懿还得有所顾忌,不过,郭太后与曹爽之间关系并不和睦,少有来往,而曹爽上台后的疯狂敛权,吃相难看,更引起了军功勋贵的集体不满。太尉蒋济等因曹真的原因尊重曹爽,但如果他们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那么对不起,蒋济等必然要依靠其他人出头,来杀杀这个年轻人的锐气,而司马懿,正是他们中意的角色。

当时,司马懿在此时也受到了来自曹爽的压制,他被解除了太尉的职务,改授予太傅,闲职一个。唯一安慰他的一点,便是自己的长子司马师是中护军,掌握着一部分军队,魏晋史研究学者仇鹿鸣先生认为,这是司马懿与曹爽之间的政治妥协的结果。但无论如何,正是因为手中掌握着这点兵力,司马懿才敢于在曹爽未作防备的时候,打出致命一击。

(影视剧中的高平陵之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