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很多内容,来源于上古民歌,能看做当时的通俗文学吗?

2020-08-05 01:09:32 作者: 《诗经》中很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车同轨,书同文”,由此便可知,在秦始皇统一之前各个诸侯国的文字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再有各种政治、君王喜好等等因素相加,便会导致信息交流的不通畅,加之《诗经》中原本就有很多作品是各地民歌,本身就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作品,也因此在《诗经》的早期的作品流传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口头传播为主。

口头传播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保存,在这样接力式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太多的不稳定性。

《诗经》的成书过程就体现了中国古代从口头传播走向文字传播的一个过程,文字的使用使得作品的传播更加准确,同时也为周代的礼乐制度相关联。四、《诗经》虽然具有很多通俗文学的特点,但因为古代知识垄断,只有少部分贵族才能真正欣赏文学,所以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通俗文学

面对这个问题,要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是由文人创造,大众传播的商品性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形态。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贴近人们生活,迎合大众口味,那么《诗经》是否符合这样的标准呢?

现代人演绎诗经中的内容

仅从通俗文学的角度看,是不能够完全符合的,首先从《诗经》的内容来看,除却《风》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地方民乐,是从人们口耳相传的乐曲中收集起来的,《雅》和《颂》当中的大部分内容所讲述记录的都是朝廷正乐、祭祀乐曲,其作者也大多都是贵族等。

单从这一方面来看,《诗经》就不完全贴合人民的日常生活,更多讲述的是贵族王族的生活宴饮以及礼乐仪式。老百姓能听懂是一回事,能不能接受是另一回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显然,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诗经》高于他们的生活太多了。

除了《风》之中描写的乡下生活之外“雅”“颂”都高了,有点脱离群众基础。

其次从《诗经》的传播过程来看,民歌来自人民大众,那么它最终也会回归于人民大众,那么诸侯公卿献诗而来的那些作品会传达到人民大众中吗?

在春秋时期,《诗经》也是作为教学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在古代贵族举行仪典之时,便要求要学习礼仪学习诗乐,这些也是习礼的从属内容。

并且在这一时期更多是“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教育、仪礼等都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来举行相关活动,也更没有学校。从这一方面来看学习《诗经》大多还是贵族教育,并没有做到贴近人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了。五、结语

上古时期,文化尚不发达,大多数老百姓只能埋头耕种,很少有人能真正有时间去欣赏文学。需求决定生产,老百姓没有这个需求,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相关的艺术。

《诗经》虽然在内容和成书的方式上,具备一定的通俗文学的特点,但欣赏范围决定了其没有大众阅读审美的基础,所以不能算是现代意义上的通俗文学。

但其对于中国通俗文学的启发,却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诗经》

《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