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如何从“小女人”活成了“大女人”

2020-08-05 08:57:57 作者: 李清照是如何

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3月13日出生,于1155年离世,根据历史学家的记载,她出身于官家,父亲官至礼部员外郎,虽然不是科举出身,却是当时有名的作家,与苏东坡常有往来;母亲也出身名门,是达官贵人之家,所以李清照出身书香氤氲的富贵之家。在中国古代几千年中,李清照是为数不多的凭借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女性人物,由此李清照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李清照也是“小女人”,她在创作上重抒情,“爱情”在她的创作前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她将自己的感情诉诸其爱情诗句中。

在少女李清照身上便可感知其才气。如《点绛唇》一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秋千”“露”“花”等意象的使用,“蹴罢”“慵整”“溜”“倚门”“回首”“嗅”等一连串动作的表达,奠定了清新活泼、可爱的情感基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害羞又活泼、天真烂漫、憧憬着爱情又羞于表达的少女形象。这又何尝不是待字闺中的李清照的一个可爱生活片段呢?!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也聚焦甜蜜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等,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凭短短尺幅,李清照以独有的方式描摹出了早期生活的情态和优美怡人的境界。只不过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饱含父母呵护的成长环境中更加天真率直。

青年和中年时期,李清照逐渐经历了生活的风波和各种压力的打击,其诗歌内容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更多对人生、社会现实、爱国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

出嫁后的李清照,开始经历生活风波的打击。先是1102年父亲李格非因政坛动乱而被赶出京师,后是1107年公公赵挺之欲辞相位且不久而卒,赵明诚兄弟还因政敌蔡京而锒铛入狱。此间,生活的风波和压力逐渐褪去了李清照少女时的无忧无虑及婚后生活的幸福甜蜜。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李清照凭“半夜凉初透”五字的内容将佳节重阳深夜孤独落寞的凉意袭上心头时的苦意描摹得淋漓尽致,借“以黄花喻佳人憔悴,用瘦暗表相思情深”的内容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怀念是一种很痛苦的经历,尤其在中国传统佳节之际。

四十四岁的李清照南渡之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以及再婚后社会关系的疏远等多重打击,其诗词创作也进入后期阶段。《夏日绝句》是一首南渡后,在其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前出自对家国的关心所写的词,但词风却从清新变为深沉。

到了中晚年,李清照面临的是国破、家亡和社会关系的疏远,生活都是非常悲惨的,因此在词的内容上则更多的是对晚年悲惨生活的感慨和记录,也多了对美好过往的感怀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又不失率真,款款深情与淡淡忧伤在字里行间缠绵。或音韵朗朗、回味悠长如《一剪梅》;或独步古今、神采飞扬如《夏日绝句》。但总的说来大多是关乎爱情和抒情的诗词。风格是清新脱俗、率真、细腻但又情深义重的。

李清照从出生到青春时期都生活优裕、爱情顺利。但是到了中年和晚年后,因父母皆亡,丈夫早逝,加上北宋为金所灭、国破家亡,李清照不得不逃到杭州避难,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晚年的生活比较悲苦,这也反映在其后期的诗词之中。李清照的性格是独立、自强、自信的。她并不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同时也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大事。晚年她顺从内心改嫁张汝舟,发现其可憎嘴脸后毅然离异,其行为虽未必与世俗相符,却体现了其独立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自然也在其作品中显露无遗。这些经历也是李清照自成一家的作词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被后人视为婉约派的同时,也有豪放派的特点,如《长寿乐·南昌生日》。按照西方古典美学,早期的李清照应该属于秉承古典主义旨趣的浪漫主义。她的词,布置精当、文辞洗练、动止优雅,如果没有精良的教养绝写不出来。她的很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炽热的,比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以听出其内心的呐喊。然而,毕竟她在词中没有突破表达的节制,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自我放纵,毕竟她还是一位大家闺秀。

李清照词也有现实主义一面,因为现实主义在当代审美中具有责任担当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李清照的词反映了她的时代,而且她本人确实饱尝世道动荡的凄风苦雨,她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敢于自我担当与个性独立的女子之一。同时,她的词表现的主要视角是她个人的情爱、思恋、落寞以及后期的豪情,她对时代和社会的感受是通过这些间接折射出来的。遭遇悲惨、命运坎坷使得她的作品深蕴家国兴衰之痛,反映出动乱的社会悲剧,更富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所以,她的感情基调已从儿女情怀转变成家国情怀,创作文风也从少女时期的浪漫转换为现实主义基调。在嫁给张氏男子的时候,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于是便离异了,因为此时她已然活成了一个“大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