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宋的特殊群体看南宋,无法认可同胞,底层矛盾激烈

2020-08-05 19:59:25 作者: 从南宋的特殊

南宋是北宋的延续,虽说是延续但却背负了凄凉的背景和命运。而对于南宋来说,如何收复故土,返回家园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南宋时期人才济济,诞生了无数耳熟能详的人物和英雄豪杰,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辛弃疾、岳飞等等。但在这一批人才之中却有一类人尽显尴尬,而且造就了很多的遗憾,这一类人便是归正人。

辛弃疾

何为归正?按照《朱子语类》的说法便是:“归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转於正也。”;也就是说从身份认同上,归正人一样是汉人,只不过他们因为靖难之役的原因,使得无法及时南下,而后又转为投靠南宋,这一类人就被称之为是归正人。但归正人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被重视的,尤其是在南宋的尴尬局面下,归正人更是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之下。不但是忠诚度始终被怀疑,就连仕途和主张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辛弃疾

其中归正人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辛弃疾,辛弃疾早年出生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其祖父更是在金国担任职务。但这并非代表辛弃疾就不分黑白,相反他一直都把收复河山当成是自己的人生目标。但现实的残酷就是辛弃疾非但是不被重用,而且早年间只能够担任龙图阁待制这种闲杂职务。史书之中记载龙图阁待制是“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也说明了这一职务无非是享受了特殊的优待,但是却并没有任何实权。这对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讽刺。

归正人为什么不得重用?

其实南宋对于归正人的态度一直都是矛盾的,在岳飞时期因为主张北伐,所以归正人一度得到重视,但随着岳飞的去世之后,归正人的局面就越发显得尴尬。主和派占据了上风,而主战的归正人一干则是毫无用武之地。其实归正人之所以会让南宋的态度多次发生转变,原因还在于三点。

金和南宋时期的疆域

归正人都是来自于金人的统治区域,有些更是出生在金人地区,所以在忠诚度上很难让南宋朝廷信服。比如辛弃疾出身的时候北方就已经沦陷,而他的祖父辛赞因为累于族众所以留在了北方。之后更是仕于金国,这更是让辛弃疾的背景充满了污点。故而说这一类归正人在归于南宋之前往往都会有着类似投名状的举动,像是辛弃疾斩杀了张安国等叛徒带回建康,交给了南宋皇帝处决。又或者是范邦彦(辛弃疾的岳父),也是选择了乘着金主完颜亮去世时主动打开蔡州城门,举城南归。

史浩

但这些投名状所带来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至少还不至于动摇朝廷对于归正人的怀疑。甚至在南宋名人史浩看来,归正人根本就不值得托付,而他的有力证据就是“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这种近乎歧视的态度也证明了归正人的屈辱,但也一样对现实的无奈毫无反击之力。

岳飞

除去这一原因之外则是因为大多数归正人都是主战派,这和当时的政治格局相左,也预示了归正人的艰难处境。归正人身处金国亲身经历了自己的同胞是如何被金人压榨的,故而对故土收复的雄心更为强烈。但当时的南宋已经习惯了偏安一方的局面,尤其是在岳飞等人离世之后,主和派逐渐得到重用,这也丧失了归正人的发挥余地,自然是处处受到排挤。

归正人的艰难处境

归正人之中也并不只有这些著名人物,其中也有很多百姓归正南宋,但一样是受到了特别的对待。比如归正人一共可以分为四个大类,分别是归正、归明、归顺、归朝等等。心怀坦诚来归于南宋却还要被有色眼睛看待,其实已经属于一种蔑视了。同是归正的百姓也都被分配在两淮和荆楚一带,名为安置实际上却是监管。也就是说归正人的情况也不过是有个安身之所,能够不被金人欺压罢了。但要清楚北方沦陷不是百姓的错,但现在却要将错误算在百姓的头上。而这种狭隘的地域偏见,使得很多北方的有志之士感到灰心。甚至引起了叛乱,而这一类归正人则干脆是自暴自弃,不但是转折于金、宋之间,更有甚者还会投靠蒙古,所以归正人也是南宋时期的一个重大社会矛盾。

南宋对于归正人的矛盾态度

南宋最为矛盾的便是对于归正人的态度,一方面想要接受归正人,另外一方面又实施打压的手段。之所以南宋愿意接纳归正人,有着几个重要的原因。

归正人的艰难处境

在靖难之役之后,宋朝的局面是“民去本业,十室而九,不耕之田,千里相望。”;荒凉和百废待兴都让南宋重视起了归正人的作用,对南宋朝廷来说招募归正人不但是能够安排在两淮地区开垦荒地,还能够以此稳定民心。但实际的情况却超乎了朝廷的想象,一是朝廷方面在归正人的处理上有心无力,依旧是造成了很多归正人无法安居的现象。二则是大量的经济开支,让朝廷无法承受。

南宋百姓

宋朝曾就归正人处理下达了诏令:“淮北归附人民,所至州县,实计口数,每人支钱一贯,于提刑司应干钱为支给。所给耕种闲田,开垦之初,与免税役五年外,仰所属州军申尚书省。”;不但是出钱出地,还极尽安慰,免去劳役赋税,可以说是厚待至极。但这也可以看出支出之大,难以计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