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提出业绩考核制度,引来多数人反对:军队就是靠朝廷养活的

2020-08-05 19:57:46 作者: 范仲淹提出业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上必背篇目,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表达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千古名句。

作者范仲淹在历史上也并不只是一个文学家,他所主导推行的庆历新政开启了北宋一代的变法先河,为了解决国家发展的阻碍积弊,为了使国家的一些政治制度、财税制度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他以义无反顾的勇气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改革的继任者王安石所敬佩。外部危机,内部矛盾

李元昊是西夏党项族开国皇帝,此人魁梧雄壮,有异于常人的雄心壮志。

十岁时就向自己父亲提出对宋朝外交经贸的建议,《宋史》:"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令他的父亲对他十分器重。

在继承父亲为党项族的首领后,宋朝派使节以宗主国的身份宣布李元昊继承西夏王,李元昊既不跪拜,也不以相应的礼节来招待使臣。

李元昊一向瞧不起宋朝,在他三十五岁时在没有通知宋朝的情况下,宣布称帝,并要求宋朝直接承认西夏国的地位与合法性。之前本就十分紧张的双方关系在这时彻底被撕裂,双方的战争就此爆发,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两场战役是三川口和好水川之战,这两场战役最终都是北宋惨败。而之前订立了檀渊之盟的辽国现在也想趁火打劫,宋仁宗努力谈判,用了不少岁币来最终化解危机。

这系列国防军事冲突是庆历新政的导火索,它将北宋原本隐藏起来的社会矛盾与危机揭露了出来,为了制约平衡权力,防止大臣一人独大,北宋在设置制度的时候,为每一件事都设立了繁琐的环节流程,在每一个环节流程中都设置了官职,官员的增加导致供养整个官僚系统所需要的经费也随之增加。

宋朝放弃了唐朝的府兵制度,改为募兵制,这样为了扩充军队,增加兵员,有需要一大笔的支出用来供养军队,这就是每一个学习北宋历史的人都熟知的"冗官、冗兵、冗费。"最终导致的就是"积贫、积弱。"

其中,在面对西夏辽国两个强敌围攻的国际环境之下,冗兵冗弱这个弊端最为宋朝朝廷与百姓所无法忍受,宋朝的部队在接受拨款时一分也不会少要,而朝廷在部队需要用经费支持的时候,也从来不会犹疑。

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真正外敌来袭的时候却总是派不上用场,总是打败仗。宋朝的军队耗资巨大但战斗力薄弱甚至已经成为辽国西夏的笑料。多年沉浮,为国干城

西夏和北宋发生冲突摩擦的时候,范仲淹就在西北边境这个矛盾复杂激烈的地方当了三年的对外事务处理官员。

庆历三年,李元昊向宋朝提出议和,西夏和宋朝的军事纷争暂告一段落,而宋朝的一大批官员纷纷上书应该改革。于是宋仁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将范仲淹提拔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范仲淹以自己多年在地方执政经历,与在西北和李元昊作战教授的体会,向宋仁宗促膝长谈,他的态度与观点得到了宋仁宗的赞赏。

他向宋仁宗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在《范文正公文集》中留下了这篇文章的赤子之心;"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其中包含了十条改革措施,涉及改革官员的升降制度、淘汰制度、科举选拔制度、业绩考核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军队装备整治制度、减免赋税的制度、执行政策的制度。这篇长文中的大部分措施都得到了宋仁宗的肯定。

后世者总结这十条措施,归根结底是属于三个方面:澄清吏治、富国强兵、厉行法治。宋仁宗将这封奏折全国颁行实施,庆历新政正式开始。众口铄金,改革失败

范仲淹通过自己考察挑选了一批按察使到全国各个地方去考察地方主政官员的真实情况,如果发现有无法任职,能力不足的人就将他的名字列出清单,范仲淹在清单册子上将他们的名字用笔划去,这也是成语"一笔勾销"的由来。

当别人劝诫范仲淹应该手下留情,每划去一个人的名字,就会有一个家庭哭泣,范仲淹回答到,为官一任就应该造福一方,如果这些人依旧在他们的岗位上领着国家的薪水却无所事事,那么哭泣的就是千千万万个家庭。

范仲淹同样重视之前在西北边境时就已经注意到的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他在《十策》里提出的解决措施是重新采用唐朝时期的府兵制度,废除现有的募兵制度,但是这一项在保守派官员的眼中实在太过惊世骇俗,军队每年的粮晌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他们拿出宋太祖的名号,以唐朝灭亡的教训来反对募兵制的实施,军队的任务是打仗,而不是种地养活自己,如果军队可以不向朝廷伸手要钱,那么军队可以有足够的能力和理由不听朝廷的话。宋朝的国防军队存在的问题是钱财投入太多而根本打不了仗,应该想办法让军队变得强大,而不是在减少军费上做文章。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