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一顿酒,直接喝死了孟浩然?

2020-08-06 00:02:31 作者: 王昌龄的一顿

孟浩然,是妇孺皆知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昌龄是与孟浩然同时代的大诗人,他的作品风格与孟浩然迥异。比如这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出自其代表之作《出塞二首·其一》。因平生多唱咏边塞战事,王昌龄也被称为是“边塞诗人”。

就是这样两个作品风格迥异的诗人,在生活中却是一对交情深深厚的朋友。

不过,孟浩然的死,也和王昌龄有直接关系。更直接的说,是王昌龄的酒,直接喝死了孟浩然。

一、孟浩然的人生

孟浩然曾长期在襄阳读书隐居,直到年近40岁,才准备出仕为官,可惜他进京赶考未果,只能另辟蹊径。

恰好,同为“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向唐玄宗推荐了孟浩然。但是,因为一句“不才明主弃”的诗,孟浩然遭到了唐玄宗的厌弃,从此似乎丢掉了入仕机会。

几年后,孟浩然再度入京碰碰运气。这次,他得到了工部侍郎韩朝宗的赏识,但是,他偏偏因为与朋友豪饮,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再次与仕途失之交臂。

又过了几年,孟浩然终于得以进入荆州长史张九龄的幕府,成为他的一名幕僚。

作为一名田园诗人,虽然做官并非孟浩然的一生追求,但他确实为此付出了长达十几年的努力。

但奇怪的是,孟浩然只在张九龄的幕府为官一年左右,便辞官而去,回到了老家襄阳。

到底是什么导致孟浩然拂袖而去呢?这次不再是诗人的清高,而是疾病。

年已50岁的孟浩然,得了背疽。疽是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

按照今天西医的观点,由于背部是不容易被清洁到的部位,当人们免疫系统不佳时,容易被一些真菌入侵皮下组织,形成感染灶。感染灶再往严重了发展,就会入侵血液,形成败血症,进而影响全身器官,最后导致死亡。

历史上,因为患背疽而死的名人并不少,如范增、徐达等等。那么,孟浩然为何会得背疽呢?

二、孟浩然的背疽

现代医学认为,背疽的成因,与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有很大关系。

孟浩然得背疽时,已然年近半百,即便放在现在,也已经是身体状态快速走下坡路的年纪。

但对孟浩然来讲,引起他免疫力低下的,更多的是心情。

公元736年,大唐宰相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到了荆州后,张九龄便征辟孟浩然进入到了自己的幕府。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在此前还有一段佳话。

在此3年以前,孟浩然曾经写了一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送给张九龄,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得表达了他希望出仕为官的内心渴望。

3年后,孟浩然终于成为张九龄的幕僚了。对于孟浩然来说,这当然是得偿所愿。但没过多久,他对幕府生活的格格不入感,油然而生。

孟浩然自诩颇高,但却本性散漫,这一点从他年轻时因醉酒而错过工部侍郎韩朝宗的举荐就可见一斑。

他既不能忍受幕府的繁杂俗务,又不甘于与府僚俗吏为伍。

但在自己的知遇恩人张九龄面前,他又不便发作,只能强行隐忍,或者通过写诗来发泄这种不良情绪,如:

“愿为江燕贺,羞逐府寮趋。欲识狂歌客,丘园一竖儒。”

实践证明,虽然孟浩然花了十几年来琢磨如何求官,但他的内心里最终还是羡慕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在向张九龄委婉的提出了辞归故里的请求并被他拒绝后,孟浩然终于病倒了。

这时,他才得以被允许回到家乡襄阳。所以,在张九龄幕府这一时期的郁闷郁结,是孟浩然得患背疽的重要原因。

三、王昌龄的酒

患背疽后,孟浩然回到襄阳养病。此时,本来应该享受宁静生活的他,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就是王昌龄。

王昌龄与孟浩然交友深厚,在孟浩然的诗作中,就有不少赠给王昌龄的诗篇。

王昌龄的“考运”,要比孟浩然强大的多,他在不惑之年进士及第,得以走上仕途。但可惜的是,他人生不顺,屡遭贬谪,并最终成为安史之乱的牺牲品。

公元738年,王昌龄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见到了老友孟浩然。

孟浩然抱病与王昌龄相见,写下了一首《送昌龄王君之岭南》,诗中有这样两句“已抱沉痼疾,更贻魑魅忧”“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表明了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担心好友前途命运悲凉心情。

但是在两年后,公元740年春夏,王昌龄时来运转,得到赦免,从岭南返回北方。他再次途经襄阳,又拜访了孟浩然。

不同于上次的凄凉与绝望,这次是王昌龄大难不死,而孟浩然此时也已病情好转。

所以,两人相谈甚欢,最后拿出酒来纵情豪饮。但就是这场大酒过后,孟浩然出事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