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失,不如沉默

2020-08-06 06:39:42 作者: 言多必失,不

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自古以来,不拘小节者能成就大事。做人少管事,多成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儒家认为,做大事的人应该能够在一些小事小节上放任退让,若一个人究问计较,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做成事。

01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通晓古今而闻名。有一次,江南派徐铉进贡,按照规定,宋廷派官员去做陪伴使。宰相赵普不知选谁,就去向宋太祖请示。

宋太祖想了想,让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侍者的名字,宋太祖御笔一挥,随手在其中一个名字上画了个圈,说:“就这个人吧。”这让在场的官员都感到惊讶。赵普不敢再请示,便催侍者马上动身。

在没有任何明确指示的情况下,那名侍者只好莫名其妙地去执行命令。一见面,徐铉就口若悬河,大家都很佩服他的口才。那名侍者本就大字不识,自然无言以对,只能频频点头称是。

徐铉不知他的深浅,更加想和他辩论。但在一起住了几天后,那名侍者无一言相对。徐铉自己说得口干舌燥,只好闭口不说了。

事实上,在当时,宋廷有许多博学的学者,如陶毅、窦仪等,说到论辩之才,未必会输给徐铉。但宋太祖作为大国之君,接待小国使节,并没有派他们去争口舌之长短。因为两国相争,谁也不会服谁,反而会有失大国的体面。读完此文,不由不让人佩服宋太祖的智慧。

常言说:“沉默是金”,这不仅是让自己远离麻烦的好办法,更是一剂绝妙的做事妙方。当我们面对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长的事情时,不如以沉默之精神以待,反而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在《论语·为政》中曾提到,子张学干禄。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求仕,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意思说,多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困惑的问题放在一旁,先不要判断,其余的要谨慎说出来,以减少过失。多看别人的行为,有疑问的问题放在一边,先不要判断,其余的要谨慎地去做,这样你就可以减少懊悔,发言少有过失,执行少有过错,禄就在这里呀!

俗话说:“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得太满,往往会断绝自己的退路,就不能保证每句话都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与人交际中造成误解,给自己留下隐患。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干禄”之道,这一道理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自然可以减少过失的次数。

正如灵性大师奥修所说:“所有的辩论都是没有用的和愚蠢的。辩论原本是很傻的,因为没有人能够通过讨论、辩论达到真理”。宋太祖和徐铉的故事,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02

古人讲写作时有一大诀窍:“含而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

其实,这也是做人的一大诀窍。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就是“晚唐之作”,是不可取的。

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教养,一种风度。真正懂得做人的人,总是含蓄的,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却只说三分,总是记得“得理也让人”的道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一吐为快”,何况占理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理直气壮起来。因此,往往就在这多说的几句之中,将功劳一笔勾销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多说,话多才是祸端的导火索。而历史上,“言多必失”的教训数不胜数。

隋朝有一位大将军,经常抱怨自己的官位比别人低。他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可以当宰相,对同僚不屑一顾,对上司更是出言顶撞。

一次一些过激的话,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他被逮捕送进了监狱。皇帝责备他嫉妒心太强、自大、目无尊长,但念他劳苦功高,便将他释放了。

若是换做别人,这个教训足以让他清醒过来,低调行事。然而,他却不领情,开始吹嘘自己的功劳卓著,并大肆宣扬自己与皇室的亲厚关系,甚至说:“自己与太子情同手足,就连高度机密的事也会附耳相告。”

此话一出,他的对手立即告发了他,并添油加醋,说他有谋反之心。这一次,皇帝还是原谅了他,但免去了他的官职,仕途也就此结束了。

其实,只要他低调一点,少说几句没分寸的话,怎么会陷入这种境地呢。说得过多百害而无一利,有时说话不加思考,匆忙中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是再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无法弥补的。

做人,太放纵自己的口舌,让那些言语的毒汁四处飞溅,在伤害别人的同时,最终也会伤害自己。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都关系到每个人的成败、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有很多,许多人把“三缄其口”作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把握分寸,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说话落落大方,非常得体,不该说的话,多一句话也不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