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苏东坡的诗词里我们为什么能读懂他的一生

2020-08-06 08:58:58 作者: 原创 在苏东

纵观整首《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四》,苏轼的情感不骄不躁,不喜不卑,“上片似乎白描,亦有所出”,将一幅看似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娓娓道来,下阙写苏轼自己,“路长”写出了苏轼赶路的艰辛,夏日炎热,饮酒后的苏轼希望能喝一杯茶来解渴,所以他想到路边的人家去讨茶喝,但他又担心贸然前往,“试问”一词便道出了他矛盾的心理,苏轼虽然官任徐州太守,但他向百姓讨茶喝时也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十分尊重百姓,体谅百姓,与百姓平等相处,关爱百姓生活。整首词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地方父母官形象。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中描写了夏日田园风光、田园风貌以及村中见闻,“问言豆叶几时黄”体现了作者对于农民日常生活的关注与关切,语言清新,情调健康朴实,体现农民大旱得雨后免于饥饿的喜悦心情,及苏轼“心间有百姓,笔下有民生”的博大胸怀;《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中借送别友人,用一句“良夜清风月满湖”抒发了作者希望从此后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海晏河清的愿望;《满庭芳·归去来兮》则在慨叹人生无常的消极失意中借“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表达了苏轼对黄州的留恋及与黄州百姓的深情厚谊。

超然旷达

《浣溪沙·半夜银山上积苏》中“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以“空腹”“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突出诗人生活的困苦,但作者却似乎不为冷暖、饥饱所困扰,仍旧超然物外,在寒冷环境中傲然独立,悠然自适地捻着髭须吟诵诗歌,一个超然淡泊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阙登临望远,描绘了一幅天朗气清、明丽雄阔的晚秋景象,“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作者反用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的典故,说破帽对他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也不肯离开,“破帽”还象征着官场的蝇营狗苟,用戏谑的手法来表达作者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奈;下阙中“万事到头都是梦”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集中展现出苏轼人生如梦,浮生若梦,宠辱得失都如过眼云烟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西江月·重九》一词中,上阙“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今夕对照,凸显时光流逝,作者处境的凄凉,故而下阙写“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写诗人看遍世事浮沉,一切都在俯仰之间,相聚如此短暂,别离如此悲伤,不需拘泥于这些风俗,只管开怀畅饮,体现出诗人具有凄凉意味的超旷情怀。正如张綖所评道:“(末二句)翻老杜诗句,则意度旷达,超越千古矣”;《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描写了一位与风浪斗争的白发老者,实则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紧接着作者继续写“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显示出一个人具备浩然正气,就能超凡脱俗、坦然自适。面对任何苦难都能处之泰然,集中体现了苏轼身处逆境,仍旧保持浩然正气,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历经挫折与苦难,阅尽官场浮沉与世态炎凉,但他却并未随波逐流,而是勇敢地搏击风浪,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精神风貌与人格气度。他有与黑暗抗争的勇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也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侠骨柔情,如此种种,都集中而充分地体现在其词作之中。他的词作中不仅蕴含着婉转缠绵,更表现出深沉蕴藉,别开一派,体现出独具苏轼特征的词学风貌,造就了中国词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