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势篇》中有句作战名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说作战要用正兵交战,用奇兵取胜。如果诸葛亮用的魏延的计策,不能说百分之百都能按照计划实现目标,但是万一实现了,那么蜀汉实现统一大业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历史很可能因此而改变。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诸葛亮每次都是规规矩矩的率大军打出去,然后再丝毫不乱的败回来。诸葛亮只会正面拼杀,到最后魏军也聪明了,只需坚守即可,诸葛亮待一段时间就会老老实实的退回去了。
兵出子午谷的战术,出自裴松之注解的《三国志》魏延传,其引用了《魏略》的记载。
当时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镇守长安,此时,魏明帝和曹真、张郃还在洛阳呢。魏延请求给他五千精兵和五千运粮兵,“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用十日就可以到达长安城下。夏侯楙必然闻风而逃,长安可以轻松占领,然后征用横门邸阁粮仓或者平民的粮食就足够食用了。而魏国发援兵到达,还需要二十余日,足够诸葛亮大军从斜谷道到达长安了。如此一来,长安以西可定。
而诸葛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诸葛亮坚持出正兵,先取陇右地区,然后进兵关中,把魏延的计策给否决了。
其实仔细分析魏延和诸葛亮的策略都不可行。
魏延出子午谷的计划即使成功,占领了长安城,但长安城在关中平原腹地,无险可守。等曹魏援军到达,那么蜀军只能跟曹魏大军在平原地区决战。曹魏的优势就是地盘大,人口多,兵多,时间长了蜀军很难守住。
诸葛亮的“正招”,就是奔陇右,夺取陇右五郡,只要守住街亭,就可以就地种粮,然后再图关中。不过,即使诸葛亮守住了街亭,魏军也早已大军增援关中地区了。诸葛亮这时候恐怕也是寸步难行。
其实,魏延兵出子午谷的真正计划,并不是夺取长安城,而是潼关。《三国志》魏延传的原文记载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裴松之就是为这句话做的注解。魏延的这个战略是可行的,趁魏军不备之时,由他率奇兵,兵出子午谷,但不打长安,而是折向东边,突袭拿下潼关(东汉末年潼关代替了函谷关把守关中东部入口)。只要拒守住潼关,那么曹魏关东地区的援军根本就无法进入关中地区,更到达不了陇右。
关中和陇右地区魏军兵少,这点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陇右五郡直接降了三郡就可以看出来。这时候,诸葛亮就可以率大军出斜谷道,轻轻松松的夺了关中和陇右地区。
不过呢,奕天对诸葛亮攻城的实力表示极大的怀疑。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数万大军攻打郝昭千余人把守的陈仓隘口都打不下来;跟司马懿的两次对战,也是被堵了回来;更不要说蜀军打下关中和陇右所有的城池会有多困难了。
估计诸葛亮也是没有信心,所以,才坚决不肯魏延独自率兵出战,他知道即使魏延拿下了潼关,可是他打不下关中,那魏延岂不是死定了。
如果蜀强魏弱,那么诸葛亮的战法是没问题的,一点点消耗掉魏国就行了。兵走险招,万一输了,徒增损失,甚至类似官渡之战,形势直接逆转。但现实是蜀弱魏强,不出奇兵,如果能逆转战局。
蜀汉遇到了诸葛亮,还有被诸葛亮教化的继任者,蜀汉完全没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死,掌控了蜀汉军事大权,凭借魏延的凶猛,对魏作战的局势应该会大大改观,很有可能拿下关中。但是魏延不善于内政,更不善于解决内部矛盾,而费祎肯定还会继续坑魏延,蜀国还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