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陈馀,曾经的刎颈之交,一场战役后却反目成仇

2020-08-06 22:12:27 作者: 张耳陈馀,曾

张耳和陈馀,生于战国末期,两个人祖籍都是魏国大梁,算是老乡。张耳和陈馀两个人年龄相差比较大,几乎差了一辈,但是因为彼此仰慕,相识后又很投缘,就结成了刎颈之交,就是民间所说的"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那种关系。当然,这样说来其实陈馀比较吃亏,毕竟年龄比张耳小的多嘛!虽然两人关系很铁,但陈馀一直都是以对待父亲一样来侍奉张耳。

这两个人除了关系铁外,还有一个同样传奇的经历,那就是都去外地游历的时候,被当地的富家女看上,做了富家女婿,尤其是张耳,他的经历还要稍微曲折点。当时,张耳去了外黄,外黄当地有一个富家女,长得很漂亮,看不上他老公,就跑到他父亲一个很好的朋友家不肯再回夫家去了,他父亲的朋友就对她说:你老是躲在我家也不是个办法,你要实在不想和你丈夫过,我给你介绍个男人,又帅又有才的那种,这个女子就同意了。于是,张耳就娶了这位白富美,人生从此走上巅峰,岳父家对张耳的事业,那是鼎力支持,帮助张耳广交宾客,最终张耳当上了外黄县的县长。

上图_张耳影视形象

秦国在灭掉魏国后,重金悬赏捉拿张耳、陈馀,两个人就改换姓名,溜到陈地当了卑贱的守门小兵。一次,一个官员找了个借口,要惩罚陈馀,拿鞭子抽打他。陈馀不服气,就想起来反抗,张耳暗中踩了陈馀一脚,陈馀就没再反抗。挨完打,小官员走了,张耳就责备陈馀:"当初咱俩逃难在此地,提前说好了要能忍受屈辱,今天遇到这么点小侮辱,你就想拼命,这不是乱大事吗?"陈馀知道张耳那一脚救了自己,否则闹起来,很可能会暴露两人的身份,丢掉性命,就坦诚地向张耳承认了错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陈馀还是年轻,有的时候做事会比较冲动。

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张耳、陈馀前往投奔,陈胜安排两个人辅佐将军武臣攻略赵国旧地。张耳和陈馀尽职尽责,协力帮助武臣拿下了许多城池,然后怂恿武臣自立为赵王。武臣自立后,就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后来,赵王武臣被叛将李良弑杀,张耳和陈馀又立赵国王室后裔赵歇为赵王。秦军在灭掉项梁后,赵国就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章邯率秦军攻打邯郸,很快就拿下邯郸,然后将邯郸城夷为平地。张耳和赵王歇一起逃到巨鹿城坚守,秦将王离率领秦军将巨鹿城团团围住,赵王派出使者向各地的义军求助,当时,陈馀刚带兵击败叛将李良。

上图_陈馀影视形象

巨鹿城外秦军粮食供应充足,巨鹿城内的赵人粮食几乎吃尽,张耳不停地派人催促城外的陈馀带兵救援,陈馀认为自己兵少,没法和秦军相抗衡,一直没有发兵。张耳对陈馀的怨恨越来越深,就派使者张餍、陈释去责备陈馀:"当初我和你说好了生死与共,现在赵王和我危在旦夕,你拥兵数万,却不肯来救我们。如果你率军从外攻打秦军,我们从内出击,里应外合,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再不济,也可以一起战死,兑现我们当初的誓言,你又有什么害怕的呢?"陈馀回答:"我不想一起送死,我活着,还能替赵王和张君报仇。如果都死了,死亡又有什么价值?"张餍、陈释说:"现在情况紧急,只能以死来信守承诺,哪还有以后的事?"陈馀还是拒绝,认为出兵于事无补,最后没办法,给了两位使者五千士兵,让他们试着攻打秦军,结果全军覆没,两位使者也战死沙场。

上图_赵王歇画像

后来项羽率领楚军救援,击败了强大的秦军,解了巨鹿之围。当九死一生的张耳再次见到陈馀后,两个人之间仿佛已经隔了一堵很高的墙,仿佛这一生也无法再逾越。张耳没多问别的,就问张餍、陈释在哪,陈馀答道已经战死。张耳根本不信,认为是陈馀故意借刀杀人,让二人送死的,就多次拿这件事责备陈馀,陈馀反复辩解,最后愤怒地对张耳说:"我没想到你对我这么怨恨,我现在就把将军印还给你。"于是陈馀挂印而去,带领亲信数百人在黄河岸边的湖沼中打鱼捕捞为生。项羽分封诸侯时,以张耳跟随入关有功,封张耳为常山王,陈馀则只被封为侯,封地仅三个县。陈馀很生气,就率领齐军和三县的兵力,打跑了张耳,仍奉赵歇为赵王,赵王封陈馀为代王。

上图_巨鹿之战形势图

张耳投奔了汉王刘邦,受到了刘邦的优待。刘邦向东进攻项羽时,请求赵王派军支援,陈馀告诉汉王的使臣,除非送来张耳的人头,否则赵国不会派一兵一卒。这真是,当初爱你有多深,现在恨你就有多深。刘邦就找了个相貌和张耳很像的人,砍了头,送给陈馀,陈馀收到假张耳的人头后,派兵支援汉军。虽然有各诸侯的支援,刘邦还是被项羽打败,而陈馀也最终知道了人头是假的,张耳还在刘邦那活蹦乱跳的活着,于是背叛了汉王。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刘邦派韩信攻赵,韩信很快就击败赵军,在泜水边斩杀了陈馀,张耳与陈馀的故事也就此落下帷幕。

上图_背水一战

张耳和陈馀,曾经的老铁,能善始却不能善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恰好就验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什么?关系越深,对对方的期待就越高,当对方的所作所为达不到这种期待后,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被背叛的心理,由此心中会积聚怨恨,最终,曾经的刎颈之交,很可能变成老死不相往来。

参考资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