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何灭亡?一国十二代十一次兵变,这可能改变你对赵亡的认知

2020-08-06 22:14:31 作者: 赵国为何灭亡

战国连绵数百年,小国寡民世态被野马嘶鸣打破,一切破旧糟粕跌落神坛,在新生物暴风雨下大周王朝风雨飘摇,各国谋略纵横九州,强将屠戮风云,烽火狼烟。战国后期赵国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后沟壑,而廉颇、李牧这两位赵国名将成为后期赵国维持生存的“长城”。

廉颇-剧照

但可悲的是最后两位皆命运坎坷,一位受排挤而走,一位则被秘密处死,赵国也于李牧死后三个月内,被秦吞并,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但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会惊奇地发现,乱政将死的循环往复是赵国特有基因,次数堪六国之最,为何呢?

这一时期,还未三家分晋,它处在春秋时期到战国前期,我们称他为赵部落(姑且这样叫,叫赵氏家族也可)。春秋时期从晋文公封赵成子(赵衰)为大夫为始,至赵简子,经赵盾、赵朔、赵武、赵成(景叔)、赵简子、赵襄子七代,内乱四次。

赵盾-剧照

1.赵盾时期部族内争,赵氏部落分裂,被屠岸贾大肆屠杀,有名的赵氏孤儿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2.赵氏部落废嫡立庶之争,赵简子改立狄女庶子赵毋恤为继承人,开赵国“废嫡立庶”之风,看到这里有没有很熟悉呢?后世子孙赵武灵王便是这一基因的传承,沙丘政变被活活饿死,可怜的他还未好好享受“胡服骑射”的赵国余威,便先天早逝。

3.赵简子杀邯郸大夫赵武,引起邯郸部族的反对,发生叛乱,赵简子众叛亲离,被迫出逃。晋国大夫赵襄子骗妹夫(代地首领聚餐),用一场鸿门宴杀了他,于是赵氏部族占领代地,代地从而成为赵国立国根基,而赵襄子的妹妹不堪痛苦,拿发髻自杀。(《史记·赵世家》)

4.这个时期,赵氏部落(暂且这样称呼吧),外部危机小,而内部妄杀、废嫡立庶,部族多为领主无德不尊,杀戮不敬,部落命运大起大落,在这反而让范氏、中行氏、知(智)氏趁机做大,赵氏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赵襄子是赵国实质成立的主角,也是三家分晋的推动者(当然让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漆身吞碳去刺杀的,也是这位),在联合韩氏与魏氏,灭了智(知)伯后,做空了晋国国君,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公元前453年,晋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只差被周天子承认罢了。当然传统基因的“乱政内斗”少不了。

1.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死,本该其子赵浣(赵献侯)继承,但可能是基因作祟,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驱逐自己的侄儿,自立赵主。

2.公元前424年,赵桓子不到一年死了,赵桓子儿子继位,赵国兵变,杀赵桓子之子,赵浣重新复位。(只能说句因果报应)

3.公元前387年,赵烈侯死,其弟继位为武公。武公十三年死,赵族部落军事政变,废武公子,立烈侯子赵章(赵敬候)。

4.公元前386年,武公之子赵朝兵变,但失败。

5.公元前374年,公子胜兵变,被粉粹。

6.公元前350年,赵成侯死,公子赵紲与太子赵语争位,赵紲失败,出逃韩国。

7.公元299年,赵武灵王传位赵何,废长子太子赵章(竟然和赵敬候重名),因此引发兵变。

8.公元前295年,沙丘政变,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9.公元前245年,赵王命乐乘取代廉颇为将攻燕,但廉颇不从,并率军攻乐乘,使乐乘败走,而廉颇也无法立足于赵国,被迫出逃魏国。

10.赵悼襄王,废太子赵嘉,立赵迁为太子,种下大乱的根基。

11.赵王迁即位,郭开当道,诛杀李牧,赵亡。

大国纷争,诸侯内斗,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出现过内讧事件,然而像赵国这样一国十二代中竟有十一次的兵变政斗却是令人惊奇。就具体而言,无论是赵襄子、赵敬候、赵武灵王甚至是赵孝成王每次国家处于一个相对强盛的时候,突然间的内斗将整个国家从顶峰拽下,甚至是跌落谷底,战国也绝无二家。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赵国立国的基因作祟吗?难道燕赵多悲情壮士,是自我“残忍”造成的?赵国乱政可谓连绵数百年,到后期成了顽疾,奸臣当道,出卖朝政比比皆是,国家动荡,一溃千里,这和“民心对外”的战争机器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只能归结于缺少合理的继承制度,及其他制度保证。

当一切行为由君主意志抉择时,无所作为甚至乱作为把整个国家推向命运倒退的窟窿。

“君主的昏庸,朝臣的内斗”的赵氏基因,把短暂出现强势的末期的赵国拉回起点,变法停滞,末日降临,他“享受”秦国君临天下的气势,无力地颤抖,无力地诉说一切的辉煌,无力地感受即将消散的泡沫。

你认为赵国反复乱政的原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