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的大唐碑重达十吨,将它立起来,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代价

2020-08-07 08:14:24 作者: 嵩阳书院的大

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要数嵩阳书院为第一。书院中有一个著名景点——大唐碑,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前去参观。然而,许多人却难以想象厚重石碑背后的故事,唐玄宗时期为了将它竖立起来,付出了九条人命的代价。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建筑规模和历史地位都有很高的价值。所谓“今有清华园,古有嵩阳书院”,一句话就阐明了嵩阳书院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走进嵩阳书院,只见它背依嵩山主峰梭极峰,面对流水潺潺的双溪河,两侧峰峦环拱,风景如画。院内却古柏参天,环境古幽,清雅静谧,令人沉醉其中。乾隆皇帝曾在此地游览,特意留下“嵩阳书院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铭”的诗句。嵩阳书院不仅有乾隆皇帝的身影,还有其他“历史名人”的踪迹。宋代洛派理学家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等,都在此讲学,所以嵩阳书院又被称为“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甚至有一部分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宋朝中叶,王安石变法更新,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常同司马光、范仲淹论证学说,与王安石分庭抗礼……嵩阳书院简直是文化圣地。

其中有一处景观,更是一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就是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大唐碑是在唐天宝三年刻立成的,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整块碑的制作过程非常宏大,但碑面上的文字却雕刻精美,仔细数来,只见通篇碑文有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据说,碑文上的字是李林甫撰写的,用的是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迹非常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甚至可以称为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

不过大唐碑重量达80多吨,仅仅一块碑帽,就有10多吨重,它是如何被立起来的?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成为大唐碑厚重的历史内容之一。

故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据说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也就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先天元年至天宝十五载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也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他在位前期审时度势,用人有度,后期却宠爱奸臣李林甫。就在此时,李隆基恰巧得了重病,没有法子可以医治。大臣们慌慌张张,都在想办法,当时的嵩阳书院还不是书院,而是一座道观,叫做嵩阳观,嵩阳观里,有位会看病炼丹的道士孙太冲,他为唐玄宗李隆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整日炼丹而九转,后来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法子,还真就治好了李隆基的病。

李林甫身为唐朝宰相,唐太祖李虎五世从孙,扬州参军李思诲之子,在朝堂之上很受李隆基喜爱。他见孙太冲医治好了皇帝,面上非常开心,转念一想,又想到了一出迎合讨好皇帝的法子——拟好孙道士炼丹救主的碑文,奏请唐玄宗,限时百日立一巨碑,为皇上祈福。李隆基一听果然开心,爱臣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衷心祈福,有何不好?所以李隆基很快就批准了。

李林甫得了准许,更是用心监督大唐碑的制造,甚至亲自写下碑文。在巨大的石碑雕刻好后,工匠先将基座安放稳当,然后再将碑身立稳,待到安装巨大的碑帽时,工匠们却犯了难,怎样才能把这个大家伙,安安稳稳的放到碑顶呢?

问题出现后,工匠没有解决的办法,工程一下子停了下来。可李林甫还等着向皇帝邀功请赏,怎么等得起?所以他心里很着急,就想了个歹毒的办法——杀县令立规矩,看谁还敢怠慢,不愿意想办法?第一个县令的头颅落下,大家还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直到杀了三个县令,六个领工,工匠在惊慌交错下,才想出用黄土埋碑,然后将碑帽放在上面的办法。最终,数十吨的碑树立成功。

虽然大唐碑矗立到今天,受众人欣赏,但它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皇帝一拍脑袋的决定,却付出了九条人命,才有了今天的大唐碑。这确实是非同一般的石碑。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