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被封侯的将领非常多,而说到其中最悲情,最让人同情的,李广说第一,没人说第二,甚至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千年遗憾。
李广是将门之后,他的祖先是李信。李信何许人也,就是那个扬言二十万军队就能灭楚的狂小子。当时秦王嬴政已经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当韩国、赵国、魏国被灭,燕国主力被打败,嬴政就将下一个目标对准了楚国,而李信也因为自己的这一次轻敌吃了个败仗,最终还是王翦亲自出马,一举灭掉了楚国,给李信擦了一把屁股。
李广从军的时间非常早,公元前166年,匈奴人进攻萧关,李广选择从军,此时正是汉文帝时期,也就是说,到了汉武帝时代,李广是绝对的三朝元老。如果封侯要看资历,李广绝对当之无愧,可是作为将军,想要封侯,没有军功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李广从军的近五十年中,其实有两次离封侯非常接近,一次是在汉景帝时期,一次是在汉武帝时期。可是造化弄人,李广两次都错过了封侯的机会。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作死,而在汉武帝时期,李广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被汉武帝给阴了。我们就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平叛的大将是周亚夫,此时的李广是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了叛军的大旗,立了大功。夺取叛军的大旗,这种大功原本来说是可以封侯的,可就在此时,李广自己作死,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个错误让李广直接错失封侯的机会。
那么李广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原来,在周亚夫打败了叛军之后,李广居然接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这让汉景帝十分不爽,李广也因为这件事没有被封侯。那么为什么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的性质这么严重呢?原因就是汉景帝和梁孝王刘武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梁孝王刘武是窦太后的小儿子,作为母亲,窦太后十分宠爱自己的小儿子,老想着汉景帝百年以后将皇位传给梁孝王,汉景帝有自己的儿子,自然不愿意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不过窦太后的权势非常大,汉景帝不能直接拒绝,只能一次次的跟窦太后打太极。
而梁孝王本人也一直觊觎皇帝之位,野心勃勃,这也让汉景帝时刻提防着他。而本次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正是采取了让梁孝王的梁国作为挡箭牌抵挡叛军的策略,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这次叛乱中,梁孝王的梁国功劳不小,不过作为肉盾,梁孝王也损失惨重,汉景帝正是采取这种方式削弱梁孝王的实力,还能打败叛军,可谓一举两得。
现在倒好,刚刚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就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对汉景帝的背叛。梁孝王居然公然挖汉景帝的墙角,这能让汉景帝不反感吗?没有治罪就不错了,封侯就别做他想了。
在任何一个朝代,位高权重的中央官员,尤其是手握兵权的武将,居然敢结交诸侯王,皇帝自然怀疑他有异心。
可以说凭借这次李广立的功劳,封侯本来是手拿把攥的事情,可就是因为李广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而导致自己没有被封侯,这是李广自身的原因,没有政治觉悟。
李广第二次接近封侯的机会就是漠北之战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让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领五万人马出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霍去病,深入漠北,封狼居胥,达成了无数武将梦想的最高成就。
这次出征,汉武帝看李广年迈,本不想让李广随军出征,可架不住李广三番五次的要求,最终汉武帝同意,这也是李广的最后一次出征,不但如此,还让李广得到了前将军的位置,也就是说,这次出征,李广是前锋将军,如果遇到匈奴军队,只要杀敌立功,将来肯定能够封侯。李广难道不知道自己年迈吗?当然知道,这个时候的李广经历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朝,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深深地知道,如果这次不出征,以后就再也没有立功和封侯的机会了,因此他强烈要求出征,目的就是为了封侯。
不过在卫青获得了匈奴大单于的具体位置后,却让李广强行调往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逼迫李广走右路,而不是直接面对匈奴主力。换下李广的同时,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为前锋,就是为了让公孙敖建立军功重新封侯。这看起来似乎是卫青的私心。
其实不然,原来汉武帝虽然同意了李广出征的要求,但是在出征前,汉武帝却对卫青有“交代”,汉武帝告诫卫青: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和匈奴单于作战,以免误事。从这里看出汉武帝对李广是有看法的。正是汉武帝对卫青的交代,让李广彻底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早年间由于公孙敖救过卫青的命,卫青为了报恩,把这次封侯的机会给了自己的恩人,这的确也是卫青打的小九九。不过这次李广未能立功封侯,汉武帝才是幕后老板。
卫青在漠北之战取得重大胜利时,李广和赵食其却因为迷路姗姗来迟,错过了与卫青合围匈奴单于的期限,这也让匈奴单于谈跑,没有被生擒。卫青质问李广为何迷路,李广却拒绝回答,最后抽刀自杀,不但封侯的愿望没有实现,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全军将士无不落泪。李广的命和运气确实不好,在对战匈奴的战役中,经常迷路,以至于很多人调侃李广是迷路侯,给李广了一个侯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