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时候,老百姓们针对着官员有很多的俗语,例如“民不与官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当然更多的还是直接将其与钱挂钩,如“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类的,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官员们非常赚钱,尤其是很多的清宫剧又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
在许多的清宫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的县一级的官员,打赏下人的时候也是动不动就有着十两银子,亲王逛一下怡红院随手给姑娘们的打手也是千两起步,而皇帝更是动不动就“赐银千斤,赏金万两”,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
可以说是无限趋近于零,因为清朝各级官员的工资收入,其实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像影视剧中那样凭空而来,毕竟在影视剧中不管是千两还是万两那都不过是张口就来的事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需要有人去创造去劳动去生产去流通去消费,才能够拥有财富金钱的,官员们面对大额消费也少不了得小心翼翼。
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清朝官员们的工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粮食也就是禄米,另一个是俸禄也就是现金,从这点看上去的话还是相对比较良心的,不像朱元璋当年给人发咸鱼当工资。同时根据官员级别的不同,工资水准也各有不同,满清将官员分为九个品级,在这九个品级之中又设正、从之别,但正品与从品仅仅是官位职能上的差异,在工资方面还是相同的。
在这九品官员之外,还有“超品”与“未入流”,超品说的就是满清皇族的宗室,从摄政王到贝勒到镇国公、辅国公之类的,这些人的工资非常高,摄政王可以达到每年三万两,而辅国公每年也可以达到625两,不过这些人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未入流”说的就是比九品官还要小的官员,像驿丞、礼部铸印局大使、百长等等,他们也是官身,与普通的吏员不同,算是清朝廷最为底层的基础官员,通常不是走科举之路得以为官,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没有学历的那一种,如果有参加科举获得功名的话就能够很快获得升迁,这些人虽然在官职上称为“不入流”,但是在工资方面与已经“入流”的从九品官员也相差无几。
通常而言,一品的官员工资中,现金收入为180两白银,粮食收入为180斛也就是90石,当然这点钱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毕竟他不仅仅有着一大家子要养,而且还有门人幕僚之类的,还需要打赏下人,所以朝廷又给各级官员设置了“养廉银”,就是说给了你们这个银子,你们就廉洁一点不要去贪污了,一品官员能够收到16000两白银的养廉银。
而七品的官员也就是说知县一级的官员能够收到每年1200两的养廉银,至于七品一下的官员,他们贪污的难度很高,而且贪污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会非常恶劣,所以就没有养廉银了。将这一些官员的工资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的话,一两白银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75元,一斛米相当于现在的200斤,而如今人们食用的平均米价是1.8元每斤,于是我们就能够得出清朝各级官员的收入,最高的一品官员收入为290万元人民币,而最低的不入流官员则是1万1千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