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款曲,古人那些巩固感情的美好信物

2020-08-25 11:21:51 作者: 互通款曲,古

你送我木瓜、木桃、木李,这份心意我深深感怀,我愿意与你永远相好,只有美玉才能表达我的志诚。所以,琼琚、琼瑶、琼玖,并不是价值相当的回报,而是郑重的盟誓信物,对爱人做出的保证。

(二)首饰

明 金镶宝蝴蝶簪首

同样是挽发,一支金钗可能还不如一段荆条好用。荆条遍地都是,取之不尽,人们仍然费尽心思去琢磨金银珠宝。可见,首饰不是必需品,而是与爱情一样,都是人生的奢侈品。没有首饰,没有爱情,也可以活着。但是,精彩的首饰更能辉耀身体,美妙的爱情可以使生命燃烧。

男子头饰主要是簪和冠,以实用为主。女子头饰除了簪,还有钗、步摇、胜、珠花、栉、勒子等。古人留发,无论男女,都得借助簪子来整理头发,须臾不可离,又因为簪子的样式简洁玲珑,男女均适用,插在发髻里,还比较含蓄,成为相赠频率最高的首饰信物。

明 金穿绿玉摩尼簪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曾经亲昵地取下她的发簪,来搔自己的头皮。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他放下帝王之尊,家常化的小动作格外温馨。故后世把簪子昵称为搔头。

日常用品

古人的爱情信物更注重情意,并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很多日常实用的小物件也都是馈赠佳品。

(一)铜镜

战国 透雕龙凤纹镜

女为悦己者容,铜镜与闺阁的关系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汉魏六朝时期,民间就有以青铜镜为信物的习俗。

汉代铜镜上多铸有铭文,或四字,或八字、十二字等,常见寄托相思意的内容,如:“见日之光,常毋相忘”;“大乐未央,长相思,愿毋相忘”;“与天无极,与地相长,欢乐未央,长毋相忘”等。

[清]佚名《胤禛美人图》之一

“破镜重圆”并非只是个传说,可能是曾经流行的民俗。据考古发现,洛阳烧沟一座汉代同穴异室墓,两个墓室各出土半面铜镜,合起来恰为整镜。该墓应为夫妻合葬墓。

破镜的做法大大启发了后来人,很多定情信物被一分为二,作为他日相见的凭证。如“钗留一股合一扇”,《长恨歌》里就是这么处理的,仙界的杨贵妃把当年定情物金钗、钿合各分一半,交付道士带往人间,送给唐明皇,约定再相逢。

唐 镂空银香囊

铜镜被美称为菱花。“妆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骆宾王),这女子妆台之上的重要器物,照亮了多少红颜,又照彻了多少幽幽心事。

(二)香囊

清 刺绣打子花果什锦香囊

古代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有熏香、佩香的习惯,可使体味清洁,心神愉悦。盛放香料的香囊一般是丝织品制成的小袋子,可以佩戴在身上,也可以装饰于床帐之上,如“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还可以悬挂于车辇之内,那就是宝马香车了。

香囊是重要的配饰,男女均随身佩戴。把随身香囊赠送给心上人,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了。安史之乱中,杨贵妃命丧马嵬驿。收复长安后,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秘密派中官(太监)去迁葬。中官发现贵妃的遗体肌肤消释,胸前的香囊却相对完好,就带回去献给明皇。李隆基将这只香囊珍藏在怀袖之中。

与香囊类似的还有荷包。香囊专门盛放香料,而荷包相当于用途扩大化的香囊,用来携带随身的小件物品,不仅仅是香料,银钱、吉祥物甚至香茶、槟榔、钥匙都可以放。

《红楼梦》中,宝玉的饰物被“抢”,惹恼了林黛玉,她以为宝玉把自己做的荷包也给别人了,一赌气,铰破了正在做的香囊。宝玉急忙辩白,从贴身的红袄襟上解下来黛玉送的荷包。

也莫要怪林黛玉小心眼儿,做成一个香囊或荷包,一针一线,配色织样,细细密密,的确费尽心思。知心人再不珍惜,这番心血岂不白费?

(三)丝帕

丝帕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开始显著,似乎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朝野上下均有递帕的礼俗,逢冬至、元日,互相赠送、交换手帕,以示喜庆。递帕也用于祝贺生日,比如皇帝会赏赐给大臣“寿帕”。民间习俗中,以手帕作为信物也风行起来。

明代冯梦龙选辑的《山歌》中有一首《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丝,谐音思。丝帕本身就蕴含相思之意。

(四)绣鞋

女人缠足起源于五代时期,明清两朝极为盛行,脚越小越美,越瘦越好,把健康的双足缠成病态的畸形。这其实是对女性美的一种极端要求,尽可能地消泯女人的独立性,刻意突出柔弱、无力、娇媚的特征。走动不便的缠足女人,从心理上到身体上,终于成了完完全全的男性附庸。

清代民间小调还有《红绣鞋》,唱词轻佻,被看作淫词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