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
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是一首狱中诗,是张恺帆(解放前曾任中共吴淞区委书记)为纪念英勇就义的龙华烈士所作。
今天要讲的就是关于这首诗的故事……主讲人:胡欣然
1933年的冬天,在完成吴淞地区党组织恢复和吴淞区委重建工作后,我被组织调任为沪西区委书记。临行前,因叛徒出卖,我被逮捕,后被敌人移送至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在那里,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被囚禁、被杀害。1931年2月7日,国民党在百般威逼利诱却又无计可施之下,将何孟雄等党的干部、“左联”作家和革命群众二十四人押至刑场。面对宪兵的枪口,他们神情坦然,脸色镇定。他们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凌乱的枪声中,《国际歌》此起彼落,雪色大地瞬间被鲜血染红。
二十四烈士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深深鼓舞着我。我与几位爱好文艺的政治犯组织了“扪虱社”,写诗填词,互相激励。为纪念何孟雄等人,我在牢房高墙上写下“墙外桃花墙里血”的诗句,用桃花的美丽喻示革命事业“一般鲜艳一般红”的美好,激励自己和难友们为了光明的未来,流血和牺牲也在所不惜。怀着这种信念,我不断参加绝食斗争、争取政治犯权利等活动,直到1937年8月在组织的营救下才得以重获自由,从此踏上了新的战斗征途。
1949年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派人清理龙华监狱时发现这首诗,误以为是某一位烈士所作。诗人萧三将此诗收入《革命烈士诗抄》,署名“佚名”,直到多年后经人证实,才知作者是张恺帆,并且他还活着。萧三立即致函道歉,张恺帆却回信说“我是幸存者,能获烈士称号,当不胜荣幸,何歉之有?”从此,张恺帆得了“活着的烈士”的称号。
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因为信念坚定而选择了一往无前。忠贞不渝、坚贞不屈的革命者们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一代又一代追梦者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终将到达的彼岸。
4分钟聆听一个“四史”故事,第一人称视角带观众穿越历史场景、走进历史事件、直面主人公内心情感和关键时刻的抉择……作为“融媒+智库”的一次新尝试,宝山区融媒体中心携手宝山区委党校打造的“四史教育”全媒体微党课项目《红色对话·宝山》发布了首个系列课程——《以党之名》,通过对红色传播力的探索创新,让宝山红色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宝山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插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