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是个著名的逃跑王朝,他的扛把子宋高宗赵构就是个著名的“逃跑皇帝”,早在当皇帝前,就有“泥马渡康王”的民间逃跑传说,登上帝位后,又发生了“搜山检海捉赵构”的故事,经此种种,锻炼出来赵构长途奔袭的能力。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昏君下必有佞臣,放眼南宋一朝,出现的汉奸佞臣不计其数,但是说到逃跑,有一大臣,连赵构都要甘拜下风!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逃跑宰相陈宜中。这位老兄有三次著名的逃跑经历,每次都跑出了新境界,而最后一次逃跑,竟跑出了一个新高度,连元明两朝的史学家都不知其所踪,直接跑出了一个千古之谜。
陈宜中,字与权,温州永嘉人,南宋末年宰相。
陈宜中出身贫苦,少时既拼不了爹,也认不了干妈,除了学习别无出路,从小到大,他读书格外刻苦用功,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中,他一路过关斩将,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当时的太学。“太”字虽然比“大”字多了一点,但是太学的录取率可比今天的清华大学低多了,从这一点来说,他算一个学霸级的好学生。然则陈宜中学习虽然优秀,但是品行却不怎么样,因他从底层崛起,混入官场极其艰辛,所以慢慢地成为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朝权臣贾似道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大力网罗人才。他看中了才华横溢的陈宜中,在贾似道的提携下,陈宜中仕途顺利,不断升迁,一跃而成为副宰相,跻身朝廷大员之列。这下子,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齐活了。
虽然陈宜中的官运亨通,然而南宋的国运却岌岌可危,公元1274年七月,元朝统帅伯颜率南征大军两路攻宋,元军铁蹄直逼芜湖,贪图享乐的权相贾似道才不得不亲自上阵督师,以他的智慧,结果可想而知,南宋主力溃败,贾似道仓皇逃亡。
贾似道大败后,朝廷上下一片叫骂之声,陈宜中为了撇清与贾似道的关系,设计将贾似道的死党—韩震杀死。显示了自己不与贾似道同流合污的名节,然而,太学里的学生不吃他这一套了,年轻人的火,真是一点就着,他们闹学潮又联名上书直指陈宜中“指授失宜,因以败事,误国不止”。
陈宜中心里又慌又气,他拿了这些年攒下的贵重物品,连夜跑路了,这是他的第一次逃跑,然而没跑多远,他心里就后悔了,带的东西太少了,怕余生不够用,还有好多财物没带出来。
堂堂的一品大员,朝廷的主心骨竟然就这么跑了,此时宋恭帝尚在年幼,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六神无主,他急忙派人追上陈宜中,并许以右丞相之职,惦记着家中财物的陈宜中半推半就地回来了。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陈宜中的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南宋的方向发展,1275年,元军攻破常州,占领独松关,军临临安城下,城中只有文天祥的新兵3万人左右,大多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临安城中人心惶惶。在夜幕降临之后,临安大臣开始了逃亡,连左宰相留梦炎也在逃跑之列。太皇太后谢道清惊怒之余,派人把他追了回来,痛加斥责。
“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工,未尝有一言以救国者。内而庶僚,畔官离次,外而守令,委印弃城……平时读圣贤书,自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亦何以见先帝!
-《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七》
为了应对大臣作鸟兽散的混乱局面,陈宜中派陆秀夫出使元营乞和。条件低至纳币称侄,但是要保持南宋政权的独立性。伯颜假意同意,双方约在长安镇缔约。伯颜要求南宋派出所有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以宰相为首。陈宜中一方面怕对方是个圈套,一方面也是贪生怕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全。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吧!但是他很聪明,他不像留梦炎那么傻,他想到法不责众的道理,他决定组团逃。
事不宜迟,他马上带着群臣去皇宫,劝谢道清迁都避祸。谢道清本不想走,架不住整个朝廷都想走,此时此刻,她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于是谢道清命令宦官宫女立即收拾东西,等陈宜中安排妥当,发来消息,全体朝廷成员就火速登上杭州湾里的战船,当夜就走。临行前陈宜中还做了另一件事,他同意文天祥的建议,立刻把宋恭帝的两个兄弟行快马送往更远的南方,以保留皇室最后的血脉。这对南宋算是一件好事,对两个小皇子却是一件坏事,他们没有像哥哥宋恭帝得起保全性命,最后都死在偏远的南方,做了南宋的殉葬品。
话说当夜在宫中等待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一直等到天亮也没传来陈宜中的消息。谢道清顿时大怒:“老身本不想走,大臣数以为请。今我欲行,众人又不至,是欺我这个老妇人吗?!”盛怒之下的太皇太后一把扯下首饰,摔在地上,耍上了太后脾气,把房门紧闭,谁来都不开。在如此生死关头,发生了这样的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太皇太后不走,其他的人都走不了,于是最后宋恭帝、太皇太后连同文天祥都被元军统帅伯颜一锅端了。杭州湾里张世杰没有等到太皇太后和百官,最后只能灰心失望地率水师离去。他的部队从此一路向南,直到崖山。
入城后的元军清点人数,唯独不见了右丞相陈宜中的身影,当时临安城外有蒙古大兵压境,临安城内有百姓,君臣众目睽睽,此人竟然能凭空消失,逃跑宰相陈宜中,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