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奇人潘阆:卖药为生的隐士,放浪形骸的诗人,开词的诗化先河

2020-07-29 22:15:35 作者: 北宋奇人潘阆

潘阆,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为人疏狂,行事乖张,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奇人。

早年离开了家乡,只身来到汴京闯荡。弱冠之年,就已经诗名远扬,与当时文坛大家和政界要人王禹偁、柳开、寇准、魏野等人都有过来往,并有诗唱和。

同乡好友宋白很推崇他,作诗称赞:“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

和大多数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一样,潘阆也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渴望跻身仕途,建功立业。

但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第了,不得已做了隐士。

南宋词人刘克庄批评他:魏野五言云:长怜李斯首,不及严光足,真处士语也。潘阆云:白日升天易,清朝取士难。野聘召而不至,阆叫呼而求用,味其诗与张元、姚嗣宗何异?

魏野无欲无求、心态平和,皇帝想让他出山做官,他都拒绝了,这样的人才是真隐士。而潘阆热衷功名,挤破脑袋都想走入仕途,算哪门子隐士?

后来宋朝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谜,据说是王安石所写: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

最后一句指的就是潘阆,水满江湖,波浪翻滚,虽是隐士,却闹得满城风雨,别看他现在名气不大,在当时那可是名头响当当的人物。

两次遭捕

由于仕途不顺,迫于现实生计,潘阆一边摆摊卖药,一边想方设法攀交权贵,希望可以通过走捷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潘阆的命运实在是太戏剧化了,好不容易结交到了权贵大佬,却两次卷入宫廷权力斗争中,被通缉追捕,四处流亡。

据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宰相卢多逊和秦王赵廷美图谋篡位,潘阆当时是赵廷美的记室参军,负责文书起草等重要工作。

后来密谋被人告发,事情败露,赵廷美被削去一切官职,举家迁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卢多逊流放到了崖州,潘阆则被认为是同党,遭到了朝廷的拘捕。

幸运的是,他逃脱了,辗转流浪到了杭州、会稽等地继续卖药,在此期间饱览余杭秀美的山水风光。后来根据回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十首《酒泉子》词。

等到风声过去之后,潘阆又重振旗鼓,回到汴京,在讲堂巷开了一间药铺,重操旧业。

至道元年(995年),机缘巧合之下,潘阆结识了内侍王继恩。

王继恩是何许人也?

宋史上有一桩疑案:斧声烛影,史书对此事记载不一,争论颇多,不少人都认为宋太宗有谋杀篡位的嫌疑。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次子赵德芳进宫,却没想王继恩早已被收买,带着诏书去见了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入宫后,直接去了太祖的寝殿,“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又听见太祖柱斧戳地之声,并大声说道:“好为之”。

当天夜里,赵匡胤便驾崩了,第二天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王继恩拥戴有功,成了宋太宗面前的大红人。

与潘阆交好后,王继恩向宋太宗举荐了他,赵光义召见了潘阆后,觉得他的文采确实不俗,便赐进士及第,同时授国子四门助教。

好景不长,宋太宗觉得他太狂妄,又收回成命了,真是空欢喜一场。

谁能想到,被逐出朝廷没多久,潘阆就犯了大事。

至道三年(997年),王继恩、副相李昌龄、枢密赵镕、知制诰胡旦等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为帝,但没有成功。

宋真宗继位后,就对他们一一进行清剿,潘阆也被牵连了进去。

五月,王继恩被贬,潘阆被缉捕。

上天还是眷顾他的,潘阆再一次逃脱了,逃到了舒州(今安徽潜山市)潜山寺。

潘阆的进取心,让他不甘心就这样过着流亡的生活。咸平初(998年),他回到了汴京,立即被京兆尹逮捕入狱。

好在事过境迁,宋真宗也不再追究,赦免了他,还给了他一个闲职:滁州参军。

赴任途中,潘阆写下了一首《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感激真宗的不杀之恩:

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

昔日已为闲助教,今朝又作散参军。

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

到任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香焚。

后来又断断续续地做了几任闲散的参军,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潘阆卒于泗州参军任上,不久后,道士冯德之将他的遗骨葬在了杭州。狂放不羁

潘阆的行事作风,在当时颇惹人非议。

都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是皇帝做的决定,更不会轻易反悔。潘阆到底任性放肆到了何种程度,以至于宋太宗要收回成命呢?

宋代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的关于潘阆的一则故事,或许能略说明一二。

端拱(988-989)年间,潘阆的莫逆之交柳开,出知全州,途径扬州的时候,潘阆为他接风。

驿馆里有一间门窗紧闭,幽深诡秘的房间,数十年无人居住,小吏说住在这间房里会让人心神不宁,难以自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