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为何没出现在华夏最为孱弱的三国初期?

2020-08-25 19:33:17 作者: “五胡乱华”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有一朋友发表自己的高见,说:一来是因为北方汉人保持了大汉王朝尚武的精神;二来是大汉王朝逐渐弱化了分封制,消除了藩王作乱的制度基础。

这个理由能站得住脚吗?肯定是不能的!

五胡乱华,乱的是哪里?是中原,是北方!那么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中原汉人当真尚武吗?我们来看《后汉书·郑太传》中的一则记载,便可略知一二了。

公元190年,袁绍作为关东诸侯联军的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害怕,便要大征兵。当时群臣都不敢反对,只有郑太担心董卓大征兵后,实力更强,更加难以制服,所以就说出了当前形势,并加以曲解误导董卓,告诉他没必要,仅凭现有的力量就足够了。

在郑太的话里,首先就说到了中原百姓不尚武,打仗能耐都是扯淡的,“然光武以来,中国无警,百姓优逸,忘战日久。”意思就是说,从刘秀当皇帝开始,中原百姓到现在已经安逸好久了,早都不知道打仗是怎么一回事儿了。试问,这样的百姓算得上尚武吗?

那么刘秀究竟做了啥,使得中原百姓丢弃了尚武的精神呢?《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同样说得很清楚。

“(建武六年)是岁,初罢郡国都尉官。”意思就是,把主持地方军务的都尉官全部给裁撤了。

接着“(建武七年)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国家有精悍勇猛的军队,地方上就没必要组织地方部队了,打仗是朝廷的事,跟百姓没关系。

郑太还说了:“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驱虎兕以赴犬羊。七也。”这是说明的是,董卓都依仗的是哪些人,其中所谓的“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都是自汉武帝之后,被西汉王朝收拾得服服帖帖的人群,可到东汉末年却成了“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了。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中原百姓打仗的能耐比起西汉时,大大退化了,对早先被征服的族群都害怕得要死。打仗能耐退化的原因可不就是不尚武吗?

所以说,这第一个原因根本不成立。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原因,说是大汉王朝逐渐弱化了分封制,消除了藩王做乱的制度基础。这个观点认为,五胡乱华是“八王之乱”的结果,如果没有司马炎的分封制,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果真如此吗?西晋固然有“八王之乱”,可无独有偶,西汉王朝最初不是也奉行的分封制?汉景帝时期,也曾酿成过一场规模浩大的“七国之乱”。那时的西汉怎就没被这场大变乱给弄得崩分离析呢?

不要以为西汉时期的“七国”没能耐,也不要以为当时的西汉就没有夷狄虎视眈眈。

首先,就西汉国内来说,带头造反的吴王刘濞,其能耐绝对要远大过西晋的“八王”。刘濞在做吴王的四十二年时间里,“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其经济实力未必就次于西汉中央政权。还有他的地盘“五十馀城”,外加一个地盘“四十馀城”,实力不俗的楚国做帮凶。

可为何这次大暴乱就没能把汉景帝掀翻在地呢?

其次,当时的草原上还有个实力强劲的匈奴帝国。匈奴从冒顿单于开始崛起兴盛,“控弦三十万”,这股势力同样绝不输任何“五胡”势力的初起实力。那这股势力为何没有趁乱冲进中原,蹂躏华夏呢?

所以说,把“五胡乱华”的原因只是简单的归结于“八王之乱”,是不是太无知了呢?

既然根本原因不是这,那究竟又是啥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两个祸根: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清谈误国。

第一个无需多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白痴,才会有贾南风的乱政,从而开启了“八王之乱”。至于第二个,当时西晋的官场是,一边奢谈名教与自然“将无同”,一边却又穷极奢侈享受,名士与高官合为一体,而变乱就在这种风气中孕育出来的。此种风气不到西晋最后灭亡,都不带终止的。

而这两个祸根,西汉一个都没有。反倒是西汉的运气实在是好得出奇:汉景帝是个十分厉害的角色,“文景之治”中就有他的一份功劳;削藩增强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都为后来汉武帝打匈奴奠定了基础。

反观西晋,且不说司马衷了,就说司马炎,“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这样的做法,不要说紧急时刻抽调地方部队抵御外敌了,就是地方追捕强盗怕是都没人;灭了东吴之后,顺带将其后宫中的数千名女人也一并收了,女人多到都不知道每晚该去哪里睡觉的地步,于是就坐着羊车随处走,走到哪里算哪里。

还有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这个司马炎居然也要给王恺助阵,当真是个末世光景,就算没有“八王之乱”,怕也一样有“五胡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