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荒淫尚武嗜杀,武王伐商“兵不血刃”?究竟是神话还是马屁?

2020-08-26 01:09:23 作者: 纣王荒淫尚武

四、难道是“临阵投降”而“兵不血刃”?

对此,有的史家认为是商纣王兵团临阵投降。这也的确有这种可能,不过,果真是这样?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商纣王的军队:“倒兵以战”。显然,“以战”是要有对象的。如果这个是真的,就算“倒兵以战”,至少也说明了倒戈的仅只是一部分军队。

而后就是倒戈的军队与没有倒戈的军队血战,这也不可能实现“兵不血刃”。

“倒戈”,显然是在两军交战时,在战场上反过来杀商纣王的军队。就算有这种可能,那也是交战之后的事情。

对此,《逸周书?世俘》:“甲子朝至,接于商。”陈逢衡注,“接,交接也。接于商者,谓接仗于商郊牧野。”《逸周书?克殷》亦载:“王既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这都说明纣王军团与周兵血战在一起。

据《实际》记载,事实上,那时,周武王率领的虎贲戎车与倒戈之徒合一处,斩杀在殷纣王率领下进行抵抗的纣王军团。因前锋的反叛,扰乱了殷军阵容,形成了一片混战,周武王的军队乘乱取得了胜利。

五、孟子也为周武王“背书”,不行武王直杀得“血流浮杵”

最后,牧野之战以周武王大获全胜而结束,商纣王推入历史舞台,周王朝继续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历史。

但是,这个胜利并不是轻易得来的,是经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换来的。这场血战,如《武成》所说,直杀得“血流浮杵”。

不过,即便如此,后世儒家对这场残酷的拼杀也讳莫如深,甚至是公开“背书”。

如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就对“血流浮杵”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说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

在这里,孟子竭力维护他心目中的圣人武王“仁爱”的形象,他以“仁者无敌于天下”为根据,从而给“血流浮杵”另一种想象。

事实上,周军打败了殷军后,俘虏了大量纣王军团。

在战役结束的当天,就“执矢恶臣百人”。过了三天,周军先锋吕望追赶殷纣溃逃之兵回来,又献上大批就俘。

若是纣王军团皆叛,兵不血刃,又怎么会有献俘之说?

武王攻占了殷都后,又派重兵追杀还依附于纣王的一些诸侯,《逸周书》记载,周武王前前后后共:“杀人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虏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可见牧野之战的残酷和血腥。

综上,以上足以证明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之说除了神话外,就是为了“拍”周武王的“马屁”,已梳理周武王“仁爱之君”的形象:“武王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故近者亲其善,远者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并成为后世儒家宣扬“仁义之师”无敌于天下竖立历史证据。

事实上,朴素唯物论者东汉的王充在《论衡?语增篇》中就说过:“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秦汉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

王充一语中的,认为武王伐纣与“秦汉”改朝换代没有两样。要知道,从秦到汉代的巨变,从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之始,导致天下大乱,战国时代没落的士族纷纷起兵,最后刘邦项羽争天下,那可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所以,王充认为武王伐纣,同样遵循了改朝换代的历史规律。而有人认为武王伐纣“兵不血刃”,那只不过是为了美化武王的形象而已。

影视剧中的姜子牙

参考资料:《逸周书补注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 国六朝文 》《孟子正义 》《逸周书世俘》(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