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五子将,稍微熟悉三国正史的朋友们应该不会陌生。不同于蜀汉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这五位是从来没有被称作五虎将的,而是后人附上去的。但曹魏的五子将,在当时已经著称于世了。陈寿在《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中评价五子将为: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五子将这个说法,虽然不能排除是陈寿附上去的,但魏晋有这样的惯例,即这样不算特别重要的历史事件,通常都会遵循传统。因此,极有可能的是,在五子将活着的时候,就被这么称呼了。
不过,在《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中,除了五子将的名字外,还有一位,就是朱灵。朱灵在曹魏阵营中的重要性,自然远远比不上五子将,但他为何能与五子将并列一传?要知道,陈寿写《三国志》时,往往将一类人并列到一起来写。比如曹氏宗族就被并入《三国志·魏书九》,其中包括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那么朱灵究竟何德何能,被陈寿并入了五子将的列传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大概考察一下朱灵。
朱灵最初效力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三国志·朱灵传》中记载,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袁绍使朱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袁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曰:“朱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从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丰富的信息。根据记载,朱灵是在曹操东征陶谦的时候,抛弃袁绍,追随曹操的。这个时间节点很重要。这时候袁绍和曹操的势力都不是很大,袁绍头上顶着四世三公的名誉,但依然在河北与包括公孙瓒、刘虞、当时的黄巾军黑山军部队,以及北方鲜卑南下劫掠中原的部队作战。
此时,袁绍和曹操尚且处于背靠背发展壮大自己的阶段,因此,两人今后的实力差距,这时候基本还没有显现出来。类似于后来袁绍在河北非常壮大以后,许多人才抛弃曹操,投奔袁绍那种举动,在当时是比较少的。朱灵在这时候做出这种举动来,说明他是一个很有脑子的人,也说明他很会看人。因此,他是一员文武兼备的将领,而不是像夏侯渊那样只有匹夫之勇。
然而另一方面,朱灵毕竟抛弃了袁绍,这是不忠不义的行为,结合朱灵这个举动,和他聪明、有远见的特点,基本可以断定,他是有个人权谋,甚至有个人野心的。换句话说,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投机主义者。而这恐怕也是曹操后来对他不太喜欢的原因之一。第三方面,朱灵投降曹操时,他手下将士的举动值得一提。史料中说,朱灵所将将士仰慕之,皆随朱灵留。这说明朱灵在军队中是有一定威望的。因此,朱灵至少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有头脑,能识人;第二,有威望;第三,投机主义者。这三个特点只要结合起来,就注定是一颗定时炸弹。道理简单,如果仅仅有头脑,能打仗,但没有权谋和野心,就是一位大将,类似徐晃和张辽那样,可以为曹操南征北战。只要实力和野心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定威胁。
当然,和曹操的威力相比,朱灵犹如驽马比麒麟,寒鸦比鸾凤,他与曹操是无法相比的。但为何曹操对他总是不太满意,总有意见呢?《魏书》中说,朱灵领兵,太祖语之曰,卿有威严,善以道宽之,不然即有变。这说明曹操派遣朱灵出兵的时候,总要叮嘱他,这说明曹操发现了朱灵身上的一些不足。像张辽、徐晃等将领出兵,曹操几乎从来没有叮嘱过。从曹操的叮嘱看,朱灵治军有方,原本是好事,但曹操叮嘱他,让他善以道宽之,意思明白,曹操是让朱灵要学会宽容一些,不要对手下过于高压,这样手下可能会受不了。
史料只是记载曹操对朱灵不很满意,但没有给出缘由。笔者认为,原因就在朱灵的性格里,就在曹操对他的告诫里。从朱灵的性格看,其优点在于有威严,能服人,但缺点在于过于生硬,不近人情。这是曹操一向不喜欢的。熟悉正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曹操一向很爱惜自己的士兵,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轻易让自己手下吃亏。有许多次,曹操自己吃了败仗,心里都非常对不住自己手下,还在手下面前自我检讨。朱灵这样的行为,曹操自然不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