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看古城墙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影响

2020-08-26 09:14:11 作者: 从成语“城门

在我国历史上,城墙除了防御功能,还被历代统治者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城墙的建制和规模成了等级制度的体现。例如各个朝代就明确规定了京城、地方城墙的建筑规模,甚至对城门的大小、城门的门钉多少都有严格规定和限制,一旦超出规定就是僭越犯罪,就要被治罪。

城墙还是长城的母亲。我们已经知道城墙是守护城市的,那么为了守护一个国家,可不可以建“国墙”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十分巨大的了,就要以举国之力来完成,所谓“拒敌于国门之外”,“国门”就是指这种护卫国家的“国墙”上的大门。只是这种墙在历史上不叫“国墙”,而是叫“长城”。

长城

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在边境建起了边境墙,这就是最早的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和东胡的侵扰,把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后来,汉朝和明朝分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长城达到了6350公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古老文化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源于城墙,因此赞颂长城的时候,不要忘了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