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为何“五虎将”之后再无如此名将?魏、吴:我们都一样

2020-08-26 14:21:35 作者: 西蜀为何“五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张飞喝断当阳桥吓退曹操百万兵,马孟起追得曹操弃袍割须,黄汉升老当益壮威震定军山。蜀国五虎上将名扬天下,各有各的里程碑式成就。

令人不解的是,随着岁月流逝,五虎凋零之后,蜀中将星寥寥。从魏国招降的姜维,被设计除掉的魏延,都成了彰显西蜀武力值的头面人物。但他们比起前辈“五虎上将”,无论从成就、能力甚至气质上都逊色不少。以至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种论断,表述蜀国后期人才的缺乏。

那为何会形成对蜀国如此“不堪”的看法呢?罗贯中老先生当居“首功”。

《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过于深入人心,到了什么地步呢?连陈寿编撰的正经史书《三国志》,都成了陪衬。

其实在三国志的记载中,这五位英雄是被编成一篇传记,而且事迹远没有演义中那般精彩。特别是赵云,始终是个侍从官的角色,在演义中也被描写成了万人难敌的银袍将军。

罗贯中有意无意之中,把汉室正统刘备阵营作为了“正面主角”,为了突出他们的中心地位,人物刻画自然不能过于寒碜。要是把主角渲染得太低,读者就不会买账,写的书就会烂大街。失去了版权收入的罗老先生,又当何以为生?

“主角光环”是每一部小说的必要元素,也是作品的灵魂。有了西蜀的“五虎上将”,作为对比陪衬的魏、吴也不可太过无能。于是乎魏国的“五子良将”,东吴的“十二良臣”,随之跃然纸上。这种将遇良才旗鼓相当的塑造方式,令观者大呼过瘾。

《三国演义》的重点在于前段、中段,这一时期群雄并起波澜壮阔,也是情节最为精彩最引人入胜的部分,着墨最多。相对于演义后期的描写,只是高潮之后的收尾,“三分归晋”一笔带过。

也正是因为全文如此布局,演义中的主要人物才会形神兼具入木三分,令读者难以忘怀。

因此随着《三国演义》剧情的推进,不仅蜀国难出名将,作为陪衬的魏、吴,也大体如此。

即使顺着演义本身脉络,原因也是清晰明了。

三国中那些叱咤风云的名将,皆出于大争之世,初期各股势力之间的拼死相争,是最乱的时期。往往在这种状况中,才最能磨练人,所谓“乱世方出英雄”。而到了三国后期,多个割据力量已被吞并,地盘基本划定,再无此前的“大争”之局。随之而来的,是长时间的对峙和规模有限的边境冲突。在这种相对和平的环境中,英雄辈出的条件也已不复存在。

且观“五虎上将”,无一出自蜀地,都是来自于创业时期,或结拜、或投奔、或归降,蜀国人才库,多汇聚于四海八方。反而天下三分后,西蜀被局限于一地,受到魏国的封锁压制,无论是商业流通还是人才交流,都被迫处于就地生产、就地取才的状况。如往日那般,天下英才闻风而从的盛况,已是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