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古人有时挺无聊,但是却被人捧上天

2020-08-27 08:18:53 作者: 读诗,古人有

读诗,古人有时挺无聊,但是却被人捧上天;寻隐者不遇,随口一说,哪来的那么多寓意。

有时候读一些古诗就会发现,其实这首诗只说了一个很无聊的事,但是却被后来人解读的玄妙莫测。

比如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四句二十个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一句是问,后三句是回答。

先看看所谓正统的解读吧:“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等等,“焦虑之情”在哪里呢?又从哪里看到用白云比高洁、用苍松比风骨了?又怎么看出“钦慕高仰”之情的呢?

看看他们的翻译吧:“松树下,我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这已经不是直译了,其实这首诗不需要翻译,本来就很简单直白。

可能是因为贾岛是个善于“推敲”的人吧,比如他那句“僧敲月下门”,就一个“推”和“敲”的纠结,整出后来的“推敲”一词。以至于他的作品就会被推敲出来很多意思。

诗歌的内涵三分在作者,七分在读者,读者的理解可以升华诗歌的内涵,但是也不能过度牵强。

对于这首诗,历代都有很高的评价,但是古代的评论者多以文本为话题,而现代的多以隐含的寓意为话题。比如说,有解读说这里面的惘然若失、无可奈何,可以勉强理解。那么要说到用松、白云比喻隐者的身份,是不是没见过山里的松树和云海啊。没办法我是山里娃,从小在松树林边长大,见惯了云雾缭绕的山,从来不觉得松树和白云代表着什么身份和灵魂。

至于评论者说:“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这些解读“大师”是不是连游山玩水都不懂啊?见个人就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的体验就显得YY过度了。

至于隐者,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据说秦岭山里现在就有几千个,可以去看看。别说古今有别,谁还没有山里的朋友了,何况还是一个带着童子的隐者。

作为一个山里娃,见惯了白云苍松,也经常到别人家去见不着人。见不着就见不着,也没有电话联系,随便溜达溜达游山玩水岂不是更好。

要我说这首诗,其实意思非常简单,就是我去找山里的朋友,这哥们不在家,我问松树下一个的碎娃,碎娃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山上,云雾太浓,谁知道他跑哪去了。

肃竹2020.8.26.12:00于勉县(原创作品,严禁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