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万历十五年》,让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帝)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万历帝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长达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即“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由于皇帝几十年不上班,以至于许多大臣,连皇帝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皇帝不做事,所有的政务都推给了内阁。当时,内阁首辅由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担任。我们的故事,就从李廷机开始。
长得不帅,错失状元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晋江新门外浮桥(今属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人。李廷机自幼就勤奋学习,成绩也很好,属于“学霸”级别的读书人。他在参加乡试时获得了第一名,在参加会试时又获得第一名。1583年参加殿试,本来又是第一名,没想到主考官申时行是一个看颜值的人,觉得全国考生里面就考生朱国祚长得顺眼,就把状元帽子给了朱国祚。
于是,李廷机与状元擦肩而过,屈居榜眼。
当然,李廷机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没有当上状元,他一样做官,而且为官清廉,明史就夸他“遇事有执,尤廉洁”。他主持浙江乡试与官吏考核时,严肃考风,杜绝舞弊。在南京当官时,罢免杂税,鼓励经商,振兴商品经济。在北京当官时,革除贡使车马费,扩建馆舍。总体来说,做出了一番成绩。
不过,或许是因为李廷机干得太好了,遭到同僚嫉妒和排挤,李廷机索性辞官归里。走时身无长物,真正做到了“不带走一丝云彩”。
进入内阁,经常挨骂
对于李廷机这样既清廉又能干的官员,万历帝一定是看在眼里的。1606年,李廷机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明朝自“胡惟庸案”发生后,不再设置宰相一职,改为设立内阁,阁员的职责与宰相相差无几,相当于宰相。李廷机进入内阁后,本打算捞衣挽袖大干一场,可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原来,由于万历帝太懒,朝廷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官员任免系统陷于瘫痪状态,每一个部门的官员缺口都很多,工作根本就忙不过来。而且由于万历帝拒绝处理奏折,留在宫中的奏折堆积如山,而全国各地每天都有成千上百份奏折雪片一样飞来。在这种情况下,内阁成为众矢之的,挨骂是少不了的。
李廷机脸皮薄,他挨了几次骂就忍不住了。这宰相,咱不当了还不行?打算拍屁股走人。李廷机当即写下辞职报告,交给万历帝。他去意已决,便腾空住所,让全家老小先回老家,自己住进附近一所庙宇。
拼命辞职,死活不批
没想到,辞职报告写上去,如石沉大海,杳无信息。李廷机深知万历帝的性格,一封辞职报告根本就进不了他的法眼,赶紧再补写,一次性交了5封。按照“广种薄收”的法则,总有一封会被万历帝打开吧?
然而,5封辞职报告交上去后,万历帝依旧没有反应。李廷机气坏了:你不批,我就继续写!随后,他不停地给万历帝写辞职报告,足足写了123封辞职报告。万历帝依然没有批准。
这时候,李廷机已经在这座庙宇里住了5年之久。他没有辞掉职务,反而得到了一个雅号:“庙祝阁老”。
无奈之下,李廷机冒着“抗旨杀头”的危险,不写辞职报告了,干脆炒了皇帝鱿鱼,回到了福建老家。
更加奇葩的一幕出现了,内阁里少了一个大学士,万历帝竟然毫不知情,也没有追究李廷机的责任。直到4年后李廷机因病去世,万历帝才知道这件事,赐赠李廷机少保头衔,谥号“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