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百姓对于清官就有着非同一般的向往,希望能有这样的官员来治理地方。但是是不是只要官员清廉就够了呢?其实评价官员,这只是一部分。有一名官员,他从不贪腐,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当革命军将其逮捕枪决的时候,无数人为之叫好,这个人就是陈兆棠。
良好的出身和不顺的仕途,严重影响了陈兆棠的性格
陈兆棠出生于1859年,他出身显赫,所在的陈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陈士杰也是一代名臣,官居山东巡抚。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陈兆棠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很多有名书院都学习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科举之途却非常不顺利,到了三十岁也不过是一个廪贡生而已。
1889年,科举失意的陈兆棠最终还是放弃了挣扎,给自己捐了一个五品同知的官职。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得官,后续也不会有什么大发展,但是至少比没有强。
陈兆棠还没有赴任,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等到三年后,他刚刚就任了川井矾票盐局差次一职,他的父亲又撒手人寰,陈兆棠只能再次丁忧。
如此一来,等守完这六年孝,时间已经到了1895年,陈兆棠已经36岁了,此时的他,可以说是一事无成,这也慢慢影响了他的性格,让他变得乖戾暴躁起来。
靠着严厉的剿匪措施,陈兆棠渐渐声名鹊起
守孝期满后,刚刚回到官场的陈兆棠是一名老百姓眼中不折不扣的好官。他勤于政事,积极为百姓解决问题,将历年以来的案件都一一处理干净。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两件事,让他大得民心。
第一件事,就是为当地修建了书院,还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经史子集给书院里的学生,让当地文风大盛;
第二件事,就是积极剿匪。清朝末年,时局混乱,盗匪四起,陈兆棠到任之后,兴建团练,制定相应法规,将有名的匪目张老光子绳之以法,震慑余党。一时间,社会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因为这一系列举措,陈兆棠逐渐得到了其他官员的认可,多次被调往其他地方主持剿匪工作,并且因此获得了重用。
在这种局面之下,并不是科举出身的陈兆棠,要想继续向上爬,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积极剿匪,做出功绩来。
草菅人命,被称为“屠伯”
在19世纪末期,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广东的盗匪问题十分严重。就在这个时候,陈兆棠被任命为惠州知府,主持当地的剿匪工作。
但是在这个时候,陈兆棠已经有些走火入魔,为了完成任务,他向当地的世家大族提出要求,让他们把自己族内的盗匪都交出来,处以极刑。可是真正的穷凶极恶之徒,往往都有比较大的势力,根本不会被轻易抓捕,束手就擒,最后被送过来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偷小摸之人和良民百姓。
而且,因为陈兆棠采取的高压政策,有很多无辜之人被害。当时有一位农民名为胡宾二,因为与土匪起冲突而被绑架,其父报案之后,胡宾二和土匪都被抓回,结果土匪贿赂士兵,诬陷胡宾二才是土匪。当这个消息上报到陈兆棠那里的时候,他没有进一步查探,立刻就判了胡宾二死刑。虽然最后真相大白,但是死去的人已经永远不能回来了。
像这样事还有很多,后来陈兆棠被调任到潮州,还是实行的这一套,一日之间杀了三百人,让人无不为之胆寒。
终于,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潮州被革命军光复,恶名昭彰的陈兆棠也被逮捕枪决。
临死之前,他留下了遗嘱:“不死于君,不死于国,死于因果。”这也许是他在人生最后关头的领悟吧。
为什么他要实行如此严厉的剿匪政策?也许是功名心作祟。如果不是有一个“擅长剿匪”的名头,凭他一个捐官,如何能够当上一州知府呢?长期的不得意,让他迫切地希望一展拳脚。在这种迫切之下,百姓到底需要什么,已经不是他所关心的了。
陈兆棠没有认识到一点,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盗匪,真正的原因是老百姓的日子太苦,根本就过不下去,才被迫落草。他不去解决民生问题,反而只是去剿匪,只能越剿越多;又或者是他也知道这个问题,但是根本无力解决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