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大醉后写下一首词,初读想捂嘴笑,再读却忍不住泪流

2020-08-27 16:28:39 作者: 辛弃疾大醉后

唐宋时期是我国酒文化的高度繁荣时期,而酒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唐宋诗词的鼎盛。因为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将酒内化到诗词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所以我们现在品读唐宋诗词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大量的饮酒诗词。这些诗词便是历代文人墨客,一边吟咏诗词,一边饮酒,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其实早在东晋,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就是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而在唐宋时期,李白的《将进酒》、王维的《渭城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千古名篇,都可以说是借着酒兴创作而出的饮酒诗词。本文向大家分享这首《西江月·遣兴》,便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著名的饮酒词。不过与其他饮酒词略有不同。

辛弃疾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便是它的下片采用了散文句法入词的形式。即有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情,甚至还有人物性格的刻画。而辛弃疾这样表达的好处便是更符合他大醉后的情态,也让文字更加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倘若辛弃疾不是为了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这首词读起来还真的想捂嘴笑,但因有所寄托,再读起来却又让人忍不住泪流。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首先,词的开篇两句“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即喝醉酒以后暂且就尽情的去欢笑,哪里还有工夫整天发愁。从这两句诗的意思来看,辛弃疾显然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所以想要通过醉酒后的欢笑来忘掉苦闷和忧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辛弃疾越是这样说,就说明他内心的苦闷和忧愁越深刻。

紧接着的两句“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其实是辛弃疾对自己为何苦闷和忧愁的表露。它的字面意思是说,最近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信了它们是一点用也没有。乍看之下,这里是辛弃疾对古书的否定。但实际上,它是针对南宋统治集团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因为辛弃疾主张抗战,要求统一祖国,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所说的正义事业。

但是南宋统治集团却只知道享乐,不思恢复,还一味的打压辛弃疾这样的有识之士,把主张抗战,统一祖国的正义事业说得一无是处。而这些心里话,对于辛弃疾来说,自然不可能说得太明白。所以他只好借醉后狂言,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完全违背了古书中所说的正义事业与古代圣贤的教训。

然后,我们再来看词的下片,它主要是对辛弃疾酒后的醉态进行了细节描写。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也就是说,昨天晚上我在一棵松树边醉倒了,于是便问松树:我当时究竟醉到了什么程度?我们说松树不是人,自然不理解辛弃疾的醉态,也不懂的如何去说,但辛弃疾自己显然是把松树当作一位友人了。

由此可见,辛弃疾的知音极少,即无人支持他主张抗战,统一祖国的壮志。其意境颇似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那么松树给了辛弃疾怎样的回应呢?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即我觉得松树摆动着自己的松枝是想要扶我,但我却用手把它推开,说:“不用扶”。很显然,辛弃疾这里是醉态的表现,可谓惟妙惟肖,让人有点想笑。

另一方面,辛弃疾不用松树去扶,这便说明了他的刚健自强、不屈不挠。即使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感到伤感和愤慨,但是他自己却敢于与现实反抗斗争。可惜的是辛弃疾最终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想到这里不禁又让人感慨万千。总的来说,辛弃疾著名的饮酒词,初读想捂嘴笑,再读却忍不住泪流。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