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希望死者重生的汉代玉蝉,为什么在东汉后的墓葬中销声匿迹?

2020-08-27 17:31:41 作者: 作为希望死者

古人认为蝉的一生只饮露水,非常的高洁,所以用蝉陪伴死者,可以让死者“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后世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喻指高洁的人品,正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商周时期的玉质口含并没有特定的形制,那时的玉蝉与其他动物形象的玉器并无本质的区别,还没有具备汉代作为葬玉的意义。

作为葬玉的一种,玉蝉通常不会单独出现在汉代墓葬中,而是与眼罩、耳塞、鼻塞、肛塞等形成组合,是古代葬仪中”窍塞’的一种。

自西周以来,贵族下葬时,都十分重视对面部窍穴的保护。当时的贵族下葬时,要“缀玉覆面”,墓主的头部要覆盖79件形制各异的玉件。到了春秋中晚期,缀玉覆面渐渐消失,同时出现了耳塞、鼻塞和肛塞等窍塞作为替代。这种葬俗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组合关系。

西汉中期以后,缀玉覆面完全消失,各种窍塞、口含、手握代替了缀玉覆面,最终将缀玉覆面、窍塞和口含统一起来,形成了新的葬仪文化。

汉代葬仪文化中,贵族们使用玉蝉,平民们也可以使用、石质、骨质等材质的蝉形口含。这说明当时蝉形口含的使用是没有等级规定的,等级和身份的差别是由制作口含的材质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汉代丧葬制度之中,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可以使用蝉形口含,它是一种流行于全社会的丧葬用器,没有什么等级限制。

东汉以后,社会推行薄葬,同时人们对蝉的认识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已经认识到,蝉不仅不能死而复生,反而生命短促,只有一年的寿命,蝉也从神话的宝座上跌落人间。因此,玉蝉的在汉代以后就基本绝迹了。

汉代是中国玉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玉雕构思独特,技法娴熟,不拘形式,突出动感,常将多种刀法融合,雕技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玉蝉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与思想意识发展的见证,在中国古代玉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