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为何深受汉武帝信赖?他解决汉武帝难言之隐,里子面子全有

2020-08-27 17:29:24 作者: 公孙弘为何深

公孙弘是汉武帝朝的第六任丞相,在汉武帝朝当丞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汉武帝亲自任命的十二任丞相,其中有六人惨死,报废率高达50%,比当今韩国总统还可怕,但偏偏这个公孙弘年逾七十,还能深受汉武帝的青睐,最后居然在丞相之位上善终,这在汉武帝朝的丞相中属于独家经营。

公孙弘绝对是属于大器晚成那一类的,其人生轨迹和姜子牙有一拼,姜子牙出道是八十,这位仁兄出道是70。公孙弘出生的时候,刘邦还没死,可想而知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多少人。公孙弘送走了刘邦、刘盈、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在汉武帝朝也坚挺了二十年,可谓是超长待机,一节更比六节强。

那么这个七十岁的老头怎么就能够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呢?这和董仲舒有关。说起董仲舒,我们都知道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也采纳了这个建议。

但是纵观汉武帝的一生,他都是一个极端的独裁者,在实际的统计中,也没有用儒家宽仁治国的思想。他既不想像秦始皇那样被骂作极端独裁的暴君,实际上又想用秦始皇独裁者那一套,这可让汉武帝犯了难,因此谁能够为汉武帝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势必会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和信任。而公孙弘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和公孙弘的早年经历有关。年轻的公孙弘是狱吏出身,非常熟悉汉朝的法律,由于自己犯罪,就被解雇了,只能回家养猪,四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看书,主攻《公羊春秋》,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公孙弘有着跨界的优势,对汉朝的法律十分熟悉,又对儒家经典了如指掌,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派,却在公孙弘的身上合二为一了,因此公孙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法家和儒家的壁垒打通。因此公孙弘的身上具有两面性,亦法亦孺,非法非孺。

而面对汉武帝的尴尬处境,公孙弘用自己的法学和儒学知识,创造性地用公羊派儒学学说给法家进行的一个完美的包装,将汉武帝这种独裁者用儒学包装成为了一个以宽仁治国的皇帝,因此汉武帝非常高兴,终于有一个人解决了汉武帝心中的难言之隐。

不但如此,公孙弘本人还将这两家的学派经过重新整理,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学派,并且还提出了新的理论,以供汉武帝使用。

因此经过公孙弘的这一个开创性的改革,汉武帝这下就十分舒坦了,打着儒家宽仁治国的大旗,干着法家独裁的事,这一切都是公孙弘的功劳,因此公孙弘深受汉武帝的喜欢。

不但如此,公孙弘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者,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还有三点让汉武帝非常的欣赏,这就是公孙弘的个人能力了。

这就和现在的职场一样,老板让你准备方案,但是不确定哪种方案才是老板最喜欢的。而公孙弘这点就做得十分到位,他一次性准备好多方案,以供汉武帝选择,而且从来都是听汉武帝的,也不和汉武帝争辩,这是公孙弘非常高明的一点,从来不和领导争辩,而且为领导足够多的选择。

这样的结果是,如果汉武帝选择了某一个方案,最后这个方案成功了,那就是公孙弘献策有功;如果没有成功,那就是你汉武帝自己挑的,这可不关公孙弘的事情,也就是说,公孙弘在和汉武帝的相处过程中,遇到事情总是能把自己择干净。

职场上有的人就爱抢着发言,要是说到老板的心里那还好,要是没有说到老板的心里,那指定就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公孙弘就是那个从不第一个发言的人,别人发言的时候,他就默默地看着,看看别人发言时,汉武帝的表情、语言是什么样的,搞清楚了汉武帝的态度之后,自己再发言,因此大多数情况,公孙弘都能说到汉武帝的心里去。这是公孙弘老谋深算和明哲保身的智慧。

公孙弘和其他大臣一起见汉武帝的时候,通常都是先商量一个集体的意见,这帮大臣们比较耿直,开始商量个啥就对汉武帝说个啥,公孙弘又不首先发言,察言观色,看看汉武帝的态度,然后不管之前商量的那一套,只说汉武帝喜欢听的,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公孙弘的每次发言都让汉武帝很满意,但是却因为临时变卦,得罪了很多同僚,让其他人很不满,不过汉武帝却是对公孙弘越来越信任。

看完这三条,很多人就说了,公孙弘真是老奸巨猾,墙头草而已,就是个佞臣,哪有这么坑同僚的,光说汉武帝喜欢听的话。

不过也你要从公孙弘的角度出发,他出道的时候都已经七十岁了,说他是大器晚成不为过吧,在那个时候,又有几个人能活到七十岁呢,历经了七十年的沧桑,也早已让公孙弘变得圆滑,这不是很正常吗?因此不要对这么一个老人过于苛刻,毕竟他也没有倒下来碰瓷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