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城到紫禁城:追寻文化之旅

2020-08-28 10:15:35 作者: 从北京城到紫

在介绍了紫禁城与北京城的关系后,现在让我们简要看看紫禁城的内部。明朝起初定都南京,南京故宫是北京紫禁城的蓝本,当我们比较南京故宫与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图时,就可知道两者多有相似之处。

横向来看,紫禁城分为前朝与后寝。前朝为政务区,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这里用紫禁城初建成时的宫殿名,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前三殿”为核心,帝王即位、举行朝会、接见外国使臣、举行科举考试等在这一区域。后寝为生活区,以乾清宫、坤宁宫(初建成时无交泰殿)即“后两宫”为核心,这里是帝王与家眷共同生活的区域。乾清门前的横街划出了前朝与后寝间明确的分界线,臣工与家眷自有不得越界的意识,臣工在线外,活动的空间亦称外朝,家眷在线内,活动的空间亦称内廷。

纵向来看,紫禁城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汇集等级最高地位最重的建筑,东、西两路主要建筑对称分布,呈现出符合国人审美的严谨布局,烘托出中路建筑的隆重。外朝东路以文华殿为核心,外朝西路以武英殿为核心,一如朝堂之上文东武西两班站立的格局。

如果说外朝以气势宏大彰显国之威严,内廷则以紧凑的布局凸显家的团结。内廷东路以东六宫为核心,内廷西路以西六宫为核心,内廷外东路的宁寿宫区经过乾隆时代的精心营造,是为其退位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内廷外西路的慈宁宫区则是皇太后的起居空间。东六宫及其北的乾东五所,西六宫及其北的乾西五所,环绕在“后两宫”周围,有如众星捧月,一家之内既有秩序又和睦。

紫禁城是由一个个院落组成的,一般说来,主殿居于院落中央,坐北朝南,地位尊贵,东西两庑,地位次之,庭院可小可大,小者仅容一棵树与一架秋千,大者可称广场,将帝王出行的气派卤簿一字排开。以熟悉的建筑语言,创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千变万化,紫禁城是一首伟大的建筑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从1417年开始谱写,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1421年元旦,朱棣在奉天殿受大朝贺,升北京为京师。在朱棣之后,明清两朝有23位帝王成为紫禁城主人。在时光流转中,紫禁城内的建筑也如人体的新陈代谢一般吐故纳新,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紫禁城建筑多是清代的作品。

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国民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其重要职责是查点清宫文物。1925年9月,清室善后委员会决议组织故宫博物院,当年10月,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昔日的帝王之家成了人民的博物馆。

当时在故宫博物院任职的吴景洲,在《故宫五年记》中回忆了开幕当天的情况,“万人空巷,咸欲……一窥此数千年神秘之蕴藏,余适以事入宫略迟,中途车不能行者屡,入门乃与眷属及三数友人被遮断于坤宁宫东夹道至两小时之久始得前进,则开幕典礼已过,乃未得躬与,惟见熙来攘往之盛而已。”彼时开放的院落还很少,到今天故宫的开放面积超过一半。明清两代任何一位朝廷大员,都不可能像今天的游客一样,自由行走在故宫如此众多的院落中。

7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九千多间建筑,超过一百八十万件文物,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之城。

漫步城中,大到城池的整体规划,小到一座门的名字蕴含的典故,无处不浸润着深邃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

六百年,一座城,一场追寻文化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