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城到紫禁城:追寻文化之旅

2020-08-28 10:15:35 作者: 从北京城到紫

故宫太和殿(资料图片)

金元明清北京城址变迁图。明清北京城是一个凸字形,元大都城是一个方形,两者有部分重合,金中都城在明清北京城的西南方,也是一个方形。(资料图片)

一座都城

六十年是为一甲子。十个甲子之前,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落成。

天上的紫微垣,地上的紫禁城。这里过去是帝王之家,是权力中枢,如今是一座每年吸引千万游客进入的博物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人以树木搭建房屋。木构建筑不易保存。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其建造时间距今有1238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在中国大地上,仅有四座建筑被认为是唐代遗构。一座独立的木建筑尚且如此难以保存,一个由许许多多木建筑组成的宫殿群,历经六百年风风雨雨,完整地存留了下来,呈现在今人眼前,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要讲述紫禁城的故事,我们首先要讲述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城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西周至辽建立前,它是一座边疆之城;辽、金两朝,它以辽之南京、金之中都之姿崛起,但辽、金两朝与北宋、南宋分立,并非统一王朝,它尚无超过北宋之汴梁、南宋之临安的地位;元、明、清三朝,它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元朝灭金后,在金中都的东北方,另起炉灶建起了元大都。元大都打下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在北京这样一个十分缺水的城市营建都城,拥有充足而稳定的水源至关重要。元大都的建立,改变了过往由莲花池水系供水的历史,开启了由更为充足的高梁河水系供水的历史。在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妙手改造下,大运河的船只能直接进入积水潭,舳舻千里的荣景成为一时美谈。

元大都是一座怎样的城池?它的外形是一个南北略长的矩形。在北京地铁十号线上,有健德门、北土城、安贞门三站,健德门、安贞门是元大都北城墙开辟的两座城门,而北土城则提示我们大都城的城墙是由夯土垒成的。元大都南城墙在长安街一线,东城墙、西城墙都沿用到了明代。

建筑史家傅熹年对元大都有这样一个定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在平地上按规划创建的街巷制都城”,胡同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如果想一窥元代胡同长什么样,读者可到南锣鼓巷一带,这里还保存着元代胡同的肌理。

元大都的北部,相对南部而言,发展较为滞后,人烟稀少。当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后,为了方便防守,缩小城市面积,他将大都的北城墙南移到了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

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在南京即位,次年改元永乐,下令将昔日的就藩之地定为国都,南京成为留都,由此构成明朝的两京制。朱棣在昔日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这项规模庞大的改建计划在1420年初步完成。

朱棣并不是将昔日的建设全部推倒重来,已经形成的街道格局难以改变。但元朝大内不复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气势宏伟的紫禁城。明紫禁城相较元大内的位置更靠南。朱棣改建北京城时,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移到了今崇文门、前门、宣武门一线,这样紫禁城就不会太靠近南城墙。

到1420年时,北京城的形状仍然是一个矩形,虽然它的西北角出现了一个抹角,使这个矩形并不完全方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北京城南城墙外人气渐旺,天坛、先农坛等重要的祭祀建筑也在城南郊外。1547年,这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的时候,鉴于北方边警频传,蒙古骑兵对北京城产生了很大威胁,朝廷决定修建外城,原本计划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修筑外城,由于财力有限,只完成了南面的外城,本来在城外的天坛、先农坛包入了城内。南外城的修建,使得北京城的形状,由矩形变成了凸字形。

明清易代,清人对于明朝的都城,并不像明人对待元人的遗产那样激烈,相反他们对明北京城的外形未做根本性的改变,就连明朝帝王的家紫禁城也未毁弃,抹去门额上的旧字迹,换上新主人的字号,紫禁城又成了清朝帝王的家。

一座紫禁城

《论语》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古人夜观天象,发现众星都围绕着北极星运行,北极星居于天之中指挥众星,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与雍容居中的气度,正是帝王的特质。在古人的观念中,北极星所在的紫微垣,投射到大地上,正是帝王所居的紫禁城。

在所有方位中,中为尊位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战国时代的荀子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朱棣营建紫禁城经过了周密的规划,紫禁城居于都城之中,乃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明紫禁城是在元大内的遗址上建立的,东西宫墙沿元代之旧,南北宫墙都向南挪移了约五百米,前文提及,与此同时,明北京城的南墙较元大都也向南挪移,这样避免使紫禁城南的空间显得逼仄促狭。

永乐时代的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部偏南的位置,到嘉靖时代修筑南外城后,从午门到永定门的距离约有4600米,从神武门到北城墙的距离约有3000米,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中部偏北、近乎中心的位置,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朱棣在改建北京城时的一大创举,是确立了一条贯通全城南北的中轴线。有意思的是,元大都的规划中轴线与几何中轴线并不在一条线上,元大都的规划中轴线后来得到了沿用,成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而几何中轴线则在规划中轴线的略西边,即今旧鼓楼大街一线。朱棣将元大都的钟鼓楼拆毁,在规划中轴线的北端重新建造了钟鼓楼,嘉靖时代修筑南外城后,其正门永定门则位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

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前三殿、后两宫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建筑史家于倬云以音乐为比,生动描述了这条中轴线(括号中的字为编者所加,非原文):

当人们沿中轴线漫步观赏时,从低沉旋律的大明门(位置在今毛主席纪念堂一带)到外金水桥豁然开朗时,犹如宫殿建筑的序曲;从承天门(今天安门)到午门则成为高昂旋律的第一乐章;从内金水桥到三大殿是乐曲旋律的第二乐章;从乾清门到御花园是乐曲的第三乐章,从玄武门到万岁山(即景山)则为乐曲的尾声……紫禁城建筑群就是一曲凝固的音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