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看到的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两大门阀集团推动的政治斗争,目的是将自己的代理人推上新皇帝的宝座,以便于掌控新的朝廷,为各自的门阀集团谋取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这样的态势下,李世民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受到山东群雄拥戴。而李建成则困守关中,声势完全被对方压下,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后来李世民又在洺水之战中重创窦建德的残部刘黑闼,成为函谷关以东最强的军事集团。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李建成这个太子就有名无实,而李世民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硬抢太子位。
所以魏征给李建成出了个东征刘黑闼的主意,目的是乘机插手山东战事,争抢李世民的战功,瓦解和拉拢支持李世民的山东门阀集团。首先,刘黑闼虽然是窦建德的残部,但实力并不弱,足以彰显李建成的能力。实际上除了面对李世民,刘黑闼就没有输过,他在洺水之战中还杀死了大名鼎鼎的罗士信。窦建德被李渊处死后,窦建德的残部纷纷反叛,并推荐刘黑闼为首领。刘黑闼带领这些军队席卷山东河北和河南东部,几乎以不败的战绩恢复了窦建德原来的地盘。若非在洺水之战中败于李世民之手,刘黑闼很可能兵围洛阳,杀向关中。
第二,李世民虽然民心和军心很支持,但毕竟不是太子,在关中根基薄弱。李建成领兵东征后,李世民必然会被留在长安镇守。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将李世民的兵权架空,也能逐渐的分化瓦解李世民留在洛阳的军事集团。只要操作得当,留在长安的李世民根本翻不起任何浪花,就在斗争中被边缘化了。
第三,山东地区形势非常复杂,各地割据军阀横行,这给了李建成拉拢山东豪杰带来机会。对山东门阀的家族势力而言,投向李世民也是被迫的选择。毕竟他们距离关中太远,无法与李渊和李建成达成联系。如果李建成以太子的名义主动招揽,各地的门阀、军阀、农民军和豪族,自然会做出选择。
实际上魏征的战略眼光相当长远,他口中的山东不是现代的山东省,而是崤山以东的广大华北平原。这里包括了山西、山东、河北和河南各省,占据国家相当大的领土面积。李世民坐镇洛阳,以中原的中心,收山东豪杰之心,以此形成与李建成分庭抗礼的军事集团。以至于李渊的圣旨和李建成的令旨在山东地面上都没有秦王府的教旨有用,气得李渊破口大骂,却又无可奈何。李建成击败刘黑闼后,完全可以效仿李世民在洛阳的做法。以太子的名义另外搞个军事集团,拉拢山东各地的武装势力,让以洛阳为中心的秦王军腹背受敌。
可惜的是,李建成虽然击败并斩杀了刘黑闼,却没有对魏征的建议有足够的重视。他并没有在这里细心耕耘,想方设法瓦解李世民在山东的根基,更没有建立军事集团,积攒人脉人望,而是听李元吉的建议回到关中搞小集团。更愚蠢的是,他又按照李元吉的建议贬斥和打压秦王府的山东派系的大臣和将领。这使得山东门阀为了利益不得不紧密团结在李世民周围,形成紧密的盟友关系。当李建成这种步步紧逼的策略走到极限时,山东集团不得不做出反击。而这个反击就是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让李建成遭到了败亡的结局。
李世民虽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他却也知道自己的胜利非常侥幸。一方面是他在关中根基薄弱,全靠秦王府兵将的一时之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山东的根基并不稳,很多势力看似投靠他,其实都是打着墙头草的主意。一旦形势不利,这些势力不是袖手旁观,就是临阵倒戈。所以魏征针对山东而布下的大局,看似不温不火,实际上却是釜底抽薪的狠招。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也是极为擅长这种阳谋招数的,所以对魏征的能力非常信服。而李建成则目光短浅,只喜欢和李元吉搞上不了台面的阴谋诡计,最终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