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英魂 光照千秋

2020-08-28 19:30:14 作者: 八女英魂 光

原创 滴露微尘

1938年初,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伪军共5万余人,对活动在佳木斯地区的东北抗联实施重点讨伐。4月,为打破敌人的“讨伐”,配合在南满活动的杨靖宇领导的抗联第一路军,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决定西征。8月,西征的第二路军第5军在五常地区遭到日伪军的重兵围堵,伤亡严重。10月,第5军第1师师长关书范率残部100余人准备折返远征出发地刁翎,寻找第5军军部。途中,他们露宿在林口县乌斯浑河西岸,准备等次日天明后渡河。

10月的东北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不料,篝火引来了汉奸葛海禄,他随即向日军报告。拂晓时分,一千多日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最先发现敌人的是随第1师西征的抗联第5军妇女团的女战士们。在异常艰苦的西征中,妇女团的大部分牺牲,幸存的八名女战士本来隐蔽在敌人无法看见的一侧,完全可以安全转移,但为了保护师长和大部队,在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的率领下毅然用仅有的三支步枪在敌人的侧后开火,吸引住了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

冲出包围圈的关书范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而八位女战士发现同志们要回头救她们时,拼命的大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此时,日军也发现了他们包围的是八名女兵,于是肆无忌惮地包围了上来。弹尽援绝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砸毁枪支,互相搀扶着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

半个月后,第1师师长关书范终于与周保中会合,他向周保中汇报了八位女战士的壮举。周保中将军在1938年11月4日的日记上写道:“我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历史之金世峰及妇女冷云(郑XX)、杨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然而,这100余字是无法承载八位女战士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女作家颜一烟编剧,著名导演凌子风导演的电影《中华女儿》第一次将“八女投江”的事迹搬上银幕。这部影片既是建国后拍摄的第一部抗日题材影片,荣获了1950年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八女投江”的事迹因此得以广为传颂。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段真实历史的细节的追寻。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查找,八位女战士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她们是:东北抗联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抗联第4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冷云是八位女战士中唯一留下照片的,资料也是最详实的。她原名郑香芝,191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毕业于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上学时,她给自己改名郑致民——表示致力于造福人民的决心。1934年,任小学教员的郑致民秘密入党。1937年夏,为摆脱死心塌地当伪警察的丈夫,郑致民逃离家庭,和进步教师吉乃臣一起加入抗联。在抗联第5军,郑致民改名冷云,任文化教员,吉乃臣则改名为周维仁,在五军秘书处工作。志同道合的两人在抗日战场结为夫妻,并肩作战。1938年初夏,冷云生下一个女儿,丈夫却在战斗中牺牲。两个月后,抗联第五军开始西征,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冷云,又不得不忍痛别子。她把襁褓中的女儿送给当地老乡抚养,随军西征。冷云牺牲后,她的女儿也再无音信。

安顺福,朝鲜族,黑龙江省穆棱镇新安屯人(今老牛槽村)。抗联战友称她为“安大姐”,可能是因为她是被服厂厂长,像大姐一样为抗联战士们缝衣补被,其实牺牲时才23岁。

杨贵珍,黑龙江林口县人,妇女团班长,党员。出身凄苦,17岁时刚刚出嫁,丈夫暴病而亡。婆家待他刻薄,并准备将她卖到远乡。恰逢抗联的队伍在那一带活动,妇女团班长徐云卿就动员她加入了抗联。杨贵珍聪明勇敢,很快成了战斗骨干,当上班长。

胡秀芝,黑龙江林口县人,妇女团班长,党员。作战勇敢不输男儿,曾带着两名战士潜行到敌哨所跟前,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军据点。

黄桂清,林口县刁翎镇河心屯人。那里是抗联五军根据地,她家是抗联堡垒户,全家参加抗日斗争。日伪军围剿抗联时,烧光了整个村子。

郭桂琴,乳名菊花,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36年加入抗联,长相俊秀,天真活泼。郭桂琴牺牲前,刚刚和抗联五军教导团分队长冯文礼订婚不久。冯文礼所在的部队在西征路上被打散,流落民间。直到六十多年后,他才获悉未婚妻牺牲的消息。

李凤善,朝鲜族,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