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农民是如何打破“小农经济”束缚,成为职业军人的?

2020-08-31 18:28:21 作者: 在三国时期,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争权夺利,董卓入京,皇室驱狼吞虎,开门揖盗。其后十八路诸侯讨董,生灵涂炭。统治阶级的混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军队缺乏粮食的例子数不胜数,有武力倚仗尚且如此,普通人之易子而食是可以想见的了。

为避战乱,人们转徙各地,四处奔逃成为流民,农业生产更加荒废下来,这也是曹操进行屯田的社会基础。

另外,汉末多有瘟疫: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延光四年,京都大疫、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又疫……凡此种种,史不绝书。这些瘟疫如此集中地出现在汉末三国的中原、对传统的经济重心和产粮地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其结果是,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样,以往的小农不得不依附,成为了托庇于高门大姓的佃客、部曲。

汉末瘟疫多选择成为职业军人的好坏

1、福利多多——生存还是毁灭,这根本不成为问题

由于特定的时空限制,这里的军人有两个身份,一是军人,二是佃户。

军人能够保证你的最低需求基本被满足。所谓“当兵吃粮”,那时成为职业军人最大的好处是能吃上饭,在最后一个百姓死去之前,不必担心没有粮食。

作为佃户也并不是就深受剥削痛苦不堪。

三国时期的自耕农,承担着日益繁重的税赋、劳役,最终的归宿是在高门大族兼并土地的时候被抛掷出自己的土地,不得不四处游荡,导致“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浮末。”但如果一个农民主动将自己的土地上交给高门大户,托庇于此,则农民的经济身份是别人的依附农,社会身份是隐户——也就是说,只需要承担地主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国家的赋税劳役。

汉末农民

职业军人的经济基础就是如此。屯田,将农民和土地再次联系起来,而国家成为最大的大土地所有者,人民与国家从需要交税赋、服兵役,变成交田租,由特定的人专门服兵役。在这个关系中,国家私人化了,但各取所需,满足了国家需要社会秩序的平稳的需求,适当的缓和或者说掩饰了社会矛盾。

2、坏处不少——世代成为主家的农奴、战争的机器

上文提到过在屯田造就的职业军人之下,士兵逃亡,罪及妻子。貌似罪有应得,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变得毫无人性。《三国志》记载说,逃亡士兵有一新妇,“始适夫家,数日,未与夫相见,大理奏弃市”。

至于世袭职业军人,晋武帝伐吴诏曰:今调诸士家,有二丁三丁取一人,四丁取二人,六丁以上取三人,限年十七以上,至五十以还,先取有妻息者。

三国志

何解?曹魏的屯田经改进成为西晋的占田,但世袭职业军人沿袭下来,最为年富力强的时期奔波于战场,日夜祈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除此之外,不要忘了军人同时是佃户,部曲,在实践中甚至近乎家内奴隶。小结

可以说,职业军人之所以在三国兴起,是有极为复杂、环环相扣的原因的,社会条件也囊括万千。但条分缕析讲来,大致有这样两个主体:军人和世家。

经济上,世家在战乱之中聚族自保,形成坞堡之类自给自足的庄园,成为庄园经济。政治上,乱世之中只有掌握兵权、有武装才有话语权,才能参与国家权力的角逐、重构。

三国时军人

对于军人,或者说更多的百姓来说,成为部曲,成为世袭的、职业的军人,首先是农民破产、失去自己的土地,与土地脱离关系然后又重建联系的过程,即从流民变成种地的军人,土地兼并等问题造成的破产是因。其次是能够谋生,甚至有可能通过军功实现阶级的跨越。

一言以蔽之,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