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农民是如何打破“小农经济”束缚,成为职业军人的?

2020-08-31 18:28:21 作者: 在三国时期,

三国战火纷飞,既有万人之中取上将头颅的豪迈,也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萧索。战场之上,军人是无可争议的主角。然则,在三国这样一个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军人们出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职业的军人?本文愿浅谈三国职业军人的前世今生、起承转合,一窥乱世风华。职业军人的兴起

1、秦汉时期的兵役规定

要谈三国的“职业军人”,则职业军人之外历史上势必出现过“非职业军人”。先秦去三国也远,今当求诸秦汉之兵制。秦汉虽有王朝更替之“恨”,然而有赖萧何之功,国家制度多半汉承秦制,因此在制度构建问题上,将秦和西汉合并看待无可厚非,兵役制度亦然。现在要理解三国时期的军事制度,毕竟还要考察这一制度的起承转合。

萧何剧照

《汉官旧仪》卷下曰:“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而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曰:“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二十倍于古。”、“汉兴, 循而未改。”

以上这些史料可以佐证,兵役在秦汉,是徭役的一部分,类似于“义务兵役制”。秦汉时期男子全民皆兵,这是和三国时期的职业兵的最大不同。

实际上,早在秦汉之前,有“魏武卒”可以作为三国的职业军人的源头,但始终作为奇兵、精锐部队,尚且没有普及的条件。

古代服兵役

秦汉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帝国,地方权力弱小;“竹帛下于庶人”,因此原来的贵族公卿的势力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官员成为依附于皇权的“官僚”。而东汉末年以来,维持中央绝对权威的力量已经不复存在,国家暴力机关掌握在更多人手中,因此,军事制度随之发生变化。职业军人的兴起,正是对义务军人的替代。

2、庄园制经济与家兵、部曲

谈到魏晋六朝的经济基础,并不陌生的一个词便是“庄园制经济”。然则何谓庄园制经济,其与职业军人之兴何干?请为君释之。

汉武独尊儒术以来,造就了一批以经术起家的官僚,他们历代积累,相互联合,成为累世公卿,门人故吏遍天下,官僚队伍的构成就从之前的布衣卿相变成各个错综复杂的小集体,我们知道,以后还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态。

汉武帝剧照

他们在政治上取得优势之后,势必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为显性的经济优势。于是通过土地的兼并,将财富集中于地权,他们在取得大量土地之后,虽然政治上是一个个公卿,经济上却已经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他们将土地聚集起来、联结乡党,内部经济活动自给自足,就构成了简单的庄园。

文的官僚与武的军人相结合有两层顾虑,一则,在经济上可以保卫庄园的生产生活活动和相应的收益,二则,在政治上,军权是乱世的倚仗。在自保的过程中,他们选择采用军事建制,具体的维护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军人,就构成了家兵、部曲。

家兵

三国战乱以来,人们之间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家臣对于主君是“仕于家者,二世则主之,三世则君之。”于是,部曲这样一个军人组织,日渐变成主将的私属。

部曲的变化,除了依附关系的增强,还有身份的固定。战争的不断扩大和延续使部曲人数增多,拥有武装的世家大族把部曲转移到土地上并限制他们的流动,成为且耕且战的劳动力,因为佃客的身份世袭,为方便故,部曲的身份也成为世袭了。

固然这是私兵,然而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点了,在中央权威没有确定之前,地方割据势力会倒逼制度的改变。职业军人,产生于汉末的社会环境——地方割据、天灾人祸……

职业军人兵农合一,亦兵亦农

1、三国时期的屯田:以曹魏为例

说起三国的屯田,绕不开曹魏。

早期曹操的屯田,劳动力是招安的黄巾军,开始于建安元年的许下屯田。史载他的屯田政策“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屯田直指粮食问题和流民问题,屯田之前,四方荒蔽,屯田之后,曹操创造性地将流民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回归到土地上来。

虽然农民的剥削加重了,人身依附关系增强了,但相对于之前的纷乱,终究是一种进步。这样,不但北方经济得以逐渐恢复,而且也解决了军粮问题,稳定了后方,为曹操的进一步谋划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曹操剧照

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民屯是招募流民百姓,军屯则又有补充兵员的目的。既要补充兵员,则惩罚逃兵。曹魏在这一点上一直奉行高压政策,军士逃亡,罪及妻子。这样,士兵不仅是一个战士,而且与主君有了经济关系。自此,由于佃兵多是父子相承,军户也就成为世袭的身份了。因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势,职业军人因此由私家约定,变成国家制度因袭下来。

三国屯田,曹魏最为典型,东吴也曾施行,不过效仿而为之,加之更有许多变数,在此不表。

2、凋敝的地方经济

上文以世家的角度简单介绍了庄园经济的存在,然而三国时期更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不是吟诗作乐、曲水流觞,而是战乱频仍,黍离麦秀。以普通百姓的视角看,更有许多不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