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烽燧遗址发现汉代七棱觚,看罢内容,揭露武帝遗诏之谜

2020-09-01 08:13:54 作者: 甘肃烽燧遗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刘备白帝城托孤,他的遗训,称得上是流传万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自古至今,帝王犹如过眼云烟,他们留下的“遗诏”,也真假难辨,甚至还有一些是伪造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中国对汉朝烽燧遗址的研究工作,起步很早,早在一九三零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贝格曼就曾经对内蒙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地区,仔细调查,还出土了一万多本的简牍,后世人称之为“居延汉简”。到了一九七七年的八月,酒泉钢铁公司研究所的员工,在玉门关市花海乡镇所,向北大约30公里处,又发现了一处汉代烽燧遗址。

专家组赶到后,立刻对遗址展开了有序地挖掘,因为有之前的先例,所以大家都认为这里面都是些汉代简书,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除了木简、竹简和书信,遗址中还发现了一枚七面棱形觚。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这枚七棱觚,顾名思义,存在七条棱角,木质器具,十分纤细,全长达37公分,看起来就像一根巨型筷子,同时又刻有文字,共计212个汉字,显而易见,这是作为礼器使用的。

七棱觚的文字究竟写了些什么呢?专家仔细观察,认为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汉武帝遗诏:制诏,皇太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终不复起。谨视皇天之嗣加增朕在。善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谞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圮,灭名绝纪。审察朕言,终身毋己。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履,道此绝矣!告世及其子孙:忽忽夕夕,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上顾锦庐,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妄。

这封遗诏,大致意思就是说,汉武帝自知时日不多,于是作诏书,感叹自己的一生,同时想要奉劝后世子孙,尊崇贤才,远离小人,体察百姓,牢记历史的教训,不要辱没了祖先的名声。有趣的是,在这封遗诏下面,以及觚紧邻的两面,紧接着还有79个字,看起来就好像是书信,可能是长城烽燧的“长官”与其同僚密友的通信。其大致内容,就是说一些寒暄的话语,同时告诉朋友戍守边关,十分辛苦,料峭春寒之际,要注意多多保暖,同时做好本分工作,最后为自己没能亲自拜访,表达歉意。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开始有专家认为,这七棱觚上的遗诏,应该是“练笔之作”。这又是什么缘由呢?首先一点就是,汉武帝从得病到去世,只有四天的时间,据正史记载,汉武帝于弥留之际立了刘弗陵为太子,四天后就驾崩于五柞宫,连太子都是新任的,哪里有时间去自写诏书,汉武帝死于积忧成疾,并且汉武帝共活了七十岁,到了晚年,汉武帝很少再勤于政务,而是制定了“与民同息”的政策方针,这封遗诏显然不是汉武帝有时间和精力可以写出来的。

其次就是内容有很大的问题,古往今来,放眼历史各个皇帝留下的遗诏,没有不传授后辈,如何立稳脚跟的方法,当时太子汉昭帝只有八岁,他怎么能放心地抛下儿子,不去告诉他要提防觊觎皇位的长兄,要注意有不臣之心的广陵王胥,要尽力和霍光等托孤大臣搞好关系,而是一味的在哪里发表感叹呢?所以就是单纯从内容来看,这也不是出自汉武帝的文书,而像是一封早已准备好的文书。

综合来看,七棱觚上所刻的汉武帝遗诏,绝对不是汉武帝亲手所写,因为它所记载的内容,正好反映了武帝末年,昭帝初年的政局变化,武帝突然离开人世,只留下了八岁的幼帝,为了一举粉碎广陵王、燕王等人的“夺权阴谋”,霍光等人被逼无奈,只能做此下策,假借圣旨遗诏,摆脱眼前的政治危局,巩固昭帝的地位,霍光等人还将“遗诏”昭告天下,让社会人心稳定下来,平稳地进入下一个历史时期。

先帝遗嘱,自古就真假难辨,但是只要起到作用的,就是好遗诏,但作为后世人,我们还是希望发现更多的汉代文物,为我们完全解开,汉武帝遗诏之谜的真相。历史不会说谎,只是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和仔细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