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开国名将杜预
当时士族们由于身份不同,遭遇的问题与不尽相同,来自北方的汉族子弟中项卢循这样的人,可能空有一身才学,而不得施展。就连西晋名将杜预的后人也因为渡江稍晚而失去了其应得的待遇。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得意的士大夫们便进入了宗教的领域来寻找慰藉,但是他们依然抱有实现政治理想的渴望,在孙恩以五斗米教的名义起兵之后,自然群起响应。
《晋书》记载:“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者,犹恚恨,而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恒慷慨切齿,欲因事际以逞其志。”
而高门之后遭遇的情况则与寒门子弟不尽相同。本来江南各大氏族一直把持朝政,享有极大的政治权力。但是自从扬州一代的北府军逐渐壮大之后,朝廷的权力逐渐流入军事将领的手中。起初桓温还是世家大族的一份子,冲突不甚明显,而到了东晋末年,掌权的人变成了寒门出身的刘裕,这样的变化令高门子弟担心长此以往,自己的政治特权将不复存在,因此他们也会跟随叛军以其起义。
《宋书》记载:“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
宋武帝刘裕镇压孙恩叛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东晋末年,传统的政治生态,以及其政治资源分配由于北府军将校势力的崛起已经无法满足士大夫阶级的需求了,他们起兵反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皇族对道教的痴迷及其腐化
上面提到,淝水之战后,东晋的朝政主要把持在司马道子以及司马元显两名皇族手里。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可以取得的东西,自然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尽可能地延续下去。于是他们便开始信奉道教,学习五斗米教的修炼法门。孙恩的叔叔孙泰也正是在他们的授意下成为了大将军。
《晋书》记载:“太子少傅王雅先与泰善,言于孝武帝,以泰知养性之方,因召还。道子以为徐州主簿,犹以道术眩惑士庶。稍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王恭之役,泰私合义兵,得数千人,为国讨恭。”
东晋权臣司马元显
他们痴迷道教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东晋正统的削弱。东晋作为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秉持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原则正是他能够收获民心的最大法宝。当国家的统治阶级沉迷修炼,抛弃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奉行道家思想之后,其皇帝之位的正统性便失去了其根源。即使有传国玉玺在手,但是依然不能标明自己的帝王身份。
在东晋的统治理念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新的帝王取代他的最好时机。因此刘裕才可以在北伐成功之后,顺利取代司马氏的帝位,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司马家自己背弃了最初的政治理念。
评价
孙恩、卢循的叛乱主要集中在浙东一代,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并没有对东晋王朝产生致命打击。不过从其凭借五斗米教的号召力,就可以得到不同阶级的广泛支持中,不难看出东晋的统治已经病入膏肓。
农民失去自由人身份还要强制参军,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把持在地主阶级手里,中央政权只能仰人鼻息;士大夫缺乏入仕机会,还要进一步受到新兴阶级的打压,有能力者不能为国尽忠,中央政府腐败混乱;统治阶级不思进取,沉迷修仙,奉行道家思想抛弃帝祚的正统性。虽然刘宋政府也有诸多问题,但是其取代东晋已经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宋书》、《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