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一梦是汴京:《清明上河图》里的大宋僧人

2020-09-01 17:30:13 作者: 繁华一梦是汴

这个世界没有捕捉时间的机器

但是有描摹剧情的画笔

北宋生活如同过去了的繁华汴河

河流的两岸是古人和今人

而那流水带走的是两岸的故事和云烟

要问起在我国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名头响亮的中国古典画作,我想十个人里可能有七个人会回答是《清明上河图》。

现今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集市井、村野、人物、建筑、山水大成的风俗画卷,艺术价值早已得到公认。古时候的人在赏析画作的时候,讲究从右往左渐次观览,边看,边行,全部画卷徐徐展开,一帧又一帧的画面叠加出丰富的信息:

从村野到虹桥,从云山叠嶂到瓦肆楼阁,士农工商你方唱罢我登场,像一部一镜到底的后现代电影。

《清明上河图》中的佛教元素才是小编最关心的部分。

有宋一代,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发展采取的是宽容中略收紧的态度,整体环境比较宽松。随着民间佛教和居士佛教的发展,社会各阶层人士崇奉佛教者比比皆是(比如据说五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大文豪苏东坡),可以说佛教的中国化、平民化是当时中国佛教极为突出的特点,《清明上河图》里自然少不了这样的场景和这样的人物。

第一个僧人

周围寂静安谧,除了这位独自走向寺院角门的僧人,但是无法判断是寺院常住还是行脚路过,两种情况皆有可能。寺院大门紧闭,留两侧边门进出。两侧壁上画有伽蓝护法像。从图中约略可以看出宋时僧人装束以及寺院建筑雏形,从规格上看,应该是所知名的寺院。

第二个僧人

街上人头攒动,在图中所绘一家名叫“孙羊店”的门口,一个满脸络腮胡的男子正在说着什么,他吸引了将近二十的听众,第二个僧人就是其中之一。僧人穿着袈裟,站姿严整,看得出听得津津有味。

第三个僧人

京城的交通要道交汇处,一个身穿袈裟的僧人和两个头戴儒士帽、身穿长袍的文士一边行走一边交谈,旁人并不惊奇,目为寻常。

当时文人喜谈佛法,诗僧也辈出,文人与僧人有良好的交往。

佛印和尚与苏轼兄弟的来往就是一时佳话,本图很容易就让人想起苏轼和他的僧人朋友,当年他们定然也曾经一起走在街上,一起行走,彼此交谈。苏轼在临终的时候,他的另一位僧人好友径山惟琳在他耳边说:“端明(苏轼担任过端明殿学士)宜勿忘西方。”苏轼答:“着力即差。”

第四个僧人

全卷末端出现了一个独行者的形象,从他的装束和行囊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行脚僧。

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镰仓时代的玄奘三藏像,那套装备和《清明上河图》中的行脚僧很是相似,另也可以和敦煌壁画中前去西天取经求法的玄奘形象相互印证。衣装简练,穿着绑腿,脚踏草鞋,适宜长行。背负的竹制书箱高过头顶,书箱上悬挂小物件,手上拿的大概是佛经。据说这样的姿态,表现的是修行者为了求法从中土远达大漠,在历尽风霜后,终于将般若智慧带回出发地的这么一段故事。

确实,与热烈地投入日常生活的汴京百姓相比,这位独行者显得尤为高蹈,似乎无意与人交谈。如此说来,他也许是刚从域外来到当时的汴京,可能是归来者,也可能是远方来客,带来的或许有那么一丝异质文化的微妙气息。

汴京作为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当时的许多寺院也很有名气,毕竟是天子脚下。虽然《清明上河图》中只刻画了寥寥几位僧人的形象,然一斑可知全豹。历史总是笼罩在层层的迷雾之中,幸而还有画卷让我们“穿越”到那年,行走在宋代的城市里,看看人物,看看风景。

《清明上河图》横528.7厘米,纵24.8厘米,在漫长的历史中,损毁约有70厘米,画中共绘就各类人物684个(也有资料显示为810多个),《清明上河图》版本可谓多到令人发指!据统计,现存的有30多种(另有说5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