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七国之乱的名将周亚夫,为何落得绝食呕血而死的下场?

2020-09-01 21:36:45 作者: 平定七国之乱

周亚夫是汉朝名将,汉朝元老绛侯周勃的儿子。

有天,汉文帝视察周亚夫的细柳营时,被军士所阻,军士说:“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只得徒步而行。周亚夫见到文帝时,也以甲胄之士不拜为由,以军礼与文帝相见。

文帝却不恼怒,反而对周亚夫治军严明十分欣赏,赞叹道: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一个如此深受朝廷重用、名垂千古的将军,后来竟绝食五天呕血而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周亚夫不明白,在专制的封建时代,所谓规矩,只适用于被奴役的人。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景帝特意恢复文帝前元三年就废除的太尉之职,专赐予周亚夫,让其以太尉之尊出兵平叛。

景帝七年(公元前150 年),景帝擢升周亚夫为丞相。汉景帝向来器重周亚夫,但这不代表周可以放言无忌,拂逆圣意。景帝时代与文帝时代不同,此时国家安定,皇权日盛,景帝乾纲独断之心,远甚于文帝。

周亚夫武将出身,天性耿直,加上战功显赫,官运亨通,文帝对他十分欣赏,提携有加,因此此人不懂为官之道,在政治上极为幼稚。因此,对景帝而言,周亚夫虽然相当能干,但也有点桀骜不驯,居功自傲。

景帝首次与周亚夫发生正面冲突,就和皇储之位的争夺有关。

当景帝要废掉刘荣的太子之位时,周亚夫竭力反对,原因很简单:刘荣是长子,又无过错,景帝因不满栗姬而废刘荣之位,在思想固执的周亚夫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景帝觉得周亚夫多管闲事,因而置之不理。景帝认为立储乃皇帝家事,周亚夫只宜专心军事,不应介入皇储之争,故周亚夫已犯了为臣之大忌。

另一方面,在吴楚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受命领兵平乱。当梁王遭叛军围攻时,周亚夫并未直接救援梁王,而是暂时放弃梁国,选择绕后对叛军进行攻击,断其粮草,截断叛军的后援,然后再伺机一举击溃叛军,是围魏救赵之计,但梁王并不这样想。

在叛军猛攻之下,梁王刘武屡次向周亚夫求援,又上书景帝,请求景帝下令周回援,但周亚夫均未派兵相助,逼得刘武只能继续坚守。虽然最终“七王之乱”被平定,刘武也因此立下大功,景帝对其大加封赏,使梁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但因周亚夫多次见死不救,致使刘武对周怀恨在心。刘武每次到长安都会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对周亚夫甚为不利。窦太后向来偏爱幼子梁王,对她来说,梁王比景帝还重要。周得罪了梁王,就等于得罪了窦太后。

周亚夫触怒景帝的第二件事与外戚有关。

有一次窦太后跟景帝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

景帝一开始并不同意母亲的话,回答道:“南皮侯和章武侯都是我即位后才封的,先帝就没有封他们。王信不可封侯。”

窦太后说:“人主要因时制宜,我的哥哥窦长君至死都未能封侯,还是你即位了才封了他的儿子为侯,这件事我感到十分遗憾。你还是尽快封王信为侯吧。”

景帝说:“请让我与丞相商量一下再决定。”其实,景帝心中已经同意了母亲的提议,找周商量,只是走走程序而已。

周亚夫这个丞相掌管外廷,威望甚高,由他表态支持,自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但周不同意景帝的提议,他说:“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听完闭口不语,心里大概相当不满,暗骂此人不识时务。

然而,周亚夫此言一出,将王家人、薄家人、窦家人全都得罪了。因为薄昭、窦彭祖、窦广国均无微劳足录,至于窦家的那两位,当年周勃、灌婴在世时就对窦家外戚不以为然,周亚夫大约是子继父志了。

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 年)的冬天,七个匈奴人投降到了汉朝,景帝就准备给他们封侯,欲以此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叛逃过来。周亚夫又不同意。他说:“这些人背叛自己的主子投靠陛下,而陛下给他们封侯,以后还如何管教不守气节的大臣呢?”

景帝听完根本就不给周再说话的机会,很干脆地说了句:“丞相已经不能为我所用了。”(《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丞相议不可用。)然后就给那七个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封了侯。周亚夫因为此事与景帝日渐疏远,君臣关系越来越僵。周经常请病假,消极怠工,景帝见此情形,干脆让他辞去丞相之位——你不是生病吗?那就不要干了。

过了一段时间,景帝觉得自己已将周亚夫投闲置散了相当时日,是时候敲打他一下,然后让其回朝效命了。毕竟周亚夫正值盛年,战功卓著,若能幡然悔悟,仍能辅助太子,做好辅政大臣的角色。

于是,景帝就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但是只在他面前放了一大块肉,既没有切开,也不给筷子。景帝此举,是要试探他脾气有没有改好,能不能辅佐太子,也要让他明白,他拥有的权位皆是皇帝所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