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入宫为妃,20天后被迫殉葬,卿本红颜,奈何薄命?

2020-09-02 22:36:37 作者: 14岁入宫为

薄命红颜:14岁入宫,20天后被迫殉葬,一首《绝命诗》催人泪下!14岁入宫为妃,20天后被迫殉葬,卿本红颜,奈何薄命?

曾几何时,网上有句非常流行的婚嫁观,名曰“生得好不如嫁得好”,意思是身为美女要嫁入豪门,这样的人生才辉煌。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最大的豪门,当然就是皇家了。但是,要想成为皇帝的女人,肯定是要经历千挑万选的。但是,如果所嫁非时,即使能成为皇帝的女人,那命运也是非常凄惨的。比如,皇帝死后,被迫殉葬,这就是令人恐怖的“人殉”——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荣华富贵,你还敢要么?

所谓“人殉”,指的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封建主殉葬。被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亲、近臣、近侍以及战争中的俘虏等。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汉初还较流行,比较著名的有汉武帝刘彻的钩弋夫人之殉。

钩弋夫人赵氏,名不详,河间(今属河北)人,汉武帝刘彻宠妃,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传说赵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于是召见她并将其手展开,展开后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拳夫人,又称钩弋夫人,后被封为婕妤。

汉武帝一共生有六子,长子即刘据,次子齐怀王刘闳早逝,巫蛊之祸后,可以继承皇位的只有四人: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昌邑王刘髆和赵氏之子刘弗陵。刘弗陵是汉武帝最为年幼的儿子,汉武帝认为刘弗陵身体好而且智商高,很像他少年之时,所以就特别的宠爱刘弗陵。汉武帝有心立他为太子,但因其年幼母少,恐怕女主垂帘祸害国家,结果,就逼令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赵氏以死殉国。

因为人殉制度太过残忍,所以,武帝之后这一血腥的葬俗才慢慢被废止。但是,到了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却下遗诏“责殉诸妃”,消失了一千多年的腐朽制度从此死灰复燃,让后宫妃子苦不堪言。这一血腥制度,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才下召废止。

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至英宗遗诏,始罢之。(《明史 后妃列传 后妃一》)

据《李朝实录》记载,明初被迫殉葬的宫人(后妃和侍过寝的宫女)人数分别为:明太祖朱元璋46人,明成祖朱棣30多人,明仁宗朱高炽5人,明宣宗朱瞻基10人。在明初诸多惨遭厄运的妃子里,其中有一位最令人惋惜,她就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子郭爱。

郭爱,字善理,安徽凤阳县人,明代才女。14岁那年,才名远播的郭爱被选入宫,成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子。朱瞻基系明太祖朱元璋曾孙、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爱。永乐九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位期间,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开创了“仁宣之治”。

但是,正当朱瞻基想甩开膀子大干一番时,不幸于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年仅36岁。依惯例,朱皇帝死了,他皇宫中的一大批嫔妃就得以死陪葬,入宫刚刚20天,还没得到皇帝宠幸的郭爱,就被迫为宣宗殉葬了。

自知死期将至的郭爱,不禁悲从中来,想想自己短暂的人生,想想宫外痛不欲生的父母,“贤而有文”的郭爱,一时文思泉涌,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者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刚刚写完,还没来得及感伤,几个小太监就跑来催她“上路”。就这样,年仅14岁的郭爱,被太监勒死在寝宫之中。当时,与郭爱一同为宣宗殉葬的皇宫女子还有

何贵妃、赵贤妃、吴惠妃、焦淑妃、曹敬妃、徐顺妃、袁丽妃、诸恭妃、李充妃、何成妃

等人。

郭嫔,名爱,字善理,凤阳人。贤而有文,入宫二旬而卒。自知死期,书楚声以自哀。词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明史 后妃列传 后妃一》)

对于郭爱之死,亦有人说其不是死于殉葬,而是入宫后不幸早卒。由于《明史》中郭爱的传记和殉葬妃嫔的名单相隔很近,所以,人们才常常误认为郭爱也是因殉葬而死的。

上述《绝命诗》也另有其名,叫《病革自哀》。翻译成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