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科举与书法教育的发展

2020-09-03 05:09:32 作者: 浅析唐代科举

书法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科举制度与相关的人才的培育与选拔,既是一种教学内容,又是唐代人才选拔的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因此,功利性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书法的发展方式,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书法的活动都按照朝廷的喜好展开,与时代的发展制度相契合,是科举制度发展中的过程之一,其以书法作为主要考试内容,将规范的课程书目作为考试检测的主体,形成标准化的考核制度。但在此基础上,书法教学更多地将人文学的实用性作为教学主体,而非书法本身的观赏艺术性,更多地将书法与科举制度相融合,由此实现人才的选拔及发展。此外,铨选也是选拔的主要手段之一,学子经过省试后,需要通过吏部的铨选,进而选取出唐代的政府官员。其中,主要通过身、言、书、判四个方面,由此进行综合性的人才选拔。在此基础上,人才的品德和才识也是选拔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学子的全面性发展进行了解,为时代的发展吸收有底线与学识的人才,提升封建体系的运行。

(二)科举制度的要求

科举制度的发展提升了书法的广泛应用,进而形成书法体系的运行及发展。在此基础上,书法体系的进步与完善也增加了唐代的工作种类,丰富了制度形式及发展方向。其中,石碑的制作与产生就是其中之一。制碑的风俗与手段最早产生于我国春秋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深入。随着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部分学子开始研习书法制作工艺,其文字需要具有规范性,进而形成石碑制作的发展流程,满足科举制度的需求。科举考试时,考生须通过答卷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所思所想,由此形成考试规范。其中,书法就是评判考生答卷质量的标准之一,书法内容及形式也会影响考生的成绩。

不同于宋代的糊名和御录制度,唐代的科举考试还未实行,考官在检查诗作内容时,也能够通过试卷看出考生的书法,形成试卷的固有印象,由此给出考试成绩。因此,参加唐代科举考试时,书法成为了考试有利的加分项,在试卷水平同等或相差不大的前提下择优选取,增强官员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唐代产生了重视书法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而书法也成为了衡量考生水平的标准之一,进一步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三)儒学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科举考试中将入学作为考试项目之一,其内容和思想影响着朝代发展的大方向,促进唐代社会包容性的形成与发展。政策上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创新,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例如,秦府文学馆的开设有利于唐代官员制度的发展,将天下儒士召集和吸收,实现唐代发展的多样性。儒学的发展促进了书法的传播及形式的转变,有利于丰富书法的种类,增加书法的艺术性。进行儒学理论抄录时,抄写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水平,由此保障书籍的可观性,提升文献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思想理论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而其书籍书写需要具有清晰、易懂的特点,进而实现书籍内容的传播。在科举考试及学术理论传播时,其主要目的是要将表达的内容进行传播,提升观看者初印象的同时也形成书写的规范性。因此,书法传播与发展需要将内容作为主体,要保证书写内容的明确性,从而实现书法的作用,促进科举制度与书法的融合性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唐代科举的形成是书法教育的发展基础,二者具有一定的联通性。其中,书法地位的提升促进了书法教育的发展,转变了书法教学的形式,提升了教学质量。书法的发展能够形成我国书法学习的风气,进而培养出具有专业性的书法人才,实现科举制度与书法的融合。

(原载于《书法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