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率领骑兵围攻韩王信于马邑,韩王信考虑到寡不敌众,又怕消耗实力,便派人与匈奴讲和。而本身就对异姓王心存忌惮的刘邦,认为韩王信这是在和匈奴暗通款曲,于是多次派遣使臣斥责韩王信。韩王信害怕刘邦追究自己的责任而丢掉性命,干脆将马邑之地拱手相让,投降了匈奴。后来,韩王信又联合匈奴挥师南下,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
第二年,刘邦亲率30万大军讨伐韩王信和冒顿联军。在接连取得了几场胜利后,刘邦不听娄敬的劝告,带领1万余人的先头部队追击匈奴。结果中了冒顿单于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匈奴40万重兵围困于白登。和匈奴苦战7天7夜后,仍无法脱困。在弹尽粮绝,饥寒交迫的情况下,陈平献上一条妙计,才帮助刘邦脱险,史称“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
究竟陈平用的什么奇计呢?
东汉学者桓谭提出“美人计”的说法,说陈平派使者携带重金,趁大雾天气潜入匈奴营帐,对冒顿单于的阏氏说:“汉有好丽美女……欲进与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之……”
阏氏听了陈平的话,担心日后冒顿专宠汉朝送来的美女,失去现有的地位。于是吹了“枕头风”,劝谏冒顿放刘邦一马,解了刘邦的“白登之围”。
那么,阏氏又是在冒顿耳边吹了什么样的“枕头风”,促使冒顿最终放过了刘邦一马呢?
《史记·匈奴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阔氏乃谓冒顿日,‘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
从上面的记载,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刘邦之所以能在匈奴的重重包围之中,全身而退,完全是有赖于阏氏对冒顿的一番劝谏。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认为不尽然。
(冒顿剧照)
第一,冒顿是草原上的一代枭雄,不会因阏氏的几句话就轻易撤兵。
冒顿是何许人也?他的眼里只有利益,只要是阻挡在利益和他之间的任何东西,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毁灭它。
当初他为了从父亲手里夺取汗位,不惜以鸣镝的方式,训练一批士兵,射杀了自己的爱妻、自己的骏马,最后是自己的父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卧薪尝胆,送宝马珠宝和自己的女人给东胡,最终一举灭之。这种枭雄怎么会轻易被“枕头风”影响呢?
而且,在匈奴人的眼里,女人不过就是一个物件,顶多是一份有利用价值的私有财产而已,甚至还不如自己心爱的战马。如果需要,她们随时都会像牲口一样被献出去。
尤其是在这样一场关乎汉匈命运的重大战争中,冒顿怎会听从于一个女人的话,哪怕她是阏氏也不行。
第二,冒顿的撤兵,是因为王黄、赵利没能如期赶来。
冒顿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和赵利原有约定,预谋在白登夹攻汉军。而王、赵不能按时前来配合夹攻,冒顿怀疑有变。
在这场事关汉匈国运的大战中,不排除韩王信的部下在刘邦的劝慰和安抚下,又反复叛变,重新回到了刘邦阵营中。如果王黄和赵利中途倒戈,联合汉军对冒顿实施反包围,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恰在此时,阏氏前来劝说冒顿“两主不相困”。于是,冒顿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她,放开了包围圈的一角,让刘邦逃了出去,自己则带兵北返。
(刘邦剧照)
第三,冒顿并无十足的把握战胜刘邦。
冒顿的40万大军把刘邦的大约1万人马围在白登,经过7天7夜的强势进攻,任凭剽悍的匈奴骑兵左冲右突,也没能冲垮刘邦的防线,没能占领白登。
尽管正值隆冬季节,气候严寒,汉军士兵不习惯北方生活,冻掉手指的达到了两三成。但汉军明白,他们的身后就是大汉天子,要想活捉刘邦,除非从他们的尸体上跨过去。这样毫无退路的绝境,反而激发了汉军的斗志,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
同时,汉军的数十万大军正夜以继日火速赶来。《史记》载,刘邦脱围后“竞与大军合,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这说明正有大批汉军在源源不断地赶来,如果冒顿一定要置刘邦于死地,必须得面对一场艰苦的血战,即便冒顿侥幸取胜回到草原,那他辛苦打下来的匈奴帝国还能保住吗?
更何况冒顿要的不是刘邦的性命,也不是大汉的土地。对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财富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刘邦答应给予他财富,为何不得饶人处且饶人,放他一条生路呢?
第四,冒顿退兵和当时的天气有关。
据史书记载,白登的天气常有大雾出现,而匈奴人一向秉持“举事而候星月,月胜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的信仰。加上阏氏又有“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的忠告,迷信的冒顿也许内心也在挣扎,害怕刘邦这个真龙天子命不该绝,自己最终会得不偿失。
因此,冒顿之所以主动“解围之一角”,放刘邦出逃,是在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并非完全是阏氏“枕头风”的结果。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