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每一日服装与我们如影随形,幻化出一幕幕靓丽的时代风味图。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化的继旧迎新。宋朝农业手工业的繁荣,远远超过前代,商品贸易激发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宋代汉服文化不仅是生活中的寻常巷陌,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体现。
便于作战的胡服,在中原从戎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常服,经过数世纪的熏染,经过改造的胡服一跃得到礼制认可,胡服的影响力在宋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宋与金、辽的战争是矛盾的两面性,既相互敌对又不可避免地相互融合。汉服在战争带来的新鲜血液中汲取营养,拥抱激荡,大胆创新。
图|宋朝服饰
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为汉服文化奠定了基础
商品经济繁荣的宋朝,在粮食管理上也是大力地推崇土地私有化,出现了大量的商品粮。"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土地所有者的农耕积极性。百姓大面积垦荒,出现了大量的梯田、淤田、沙田、架田,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人定胜天的勇气与智慧。
宋代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代替牛耕的踏犁,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出现了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农田的效率。宋朝人口几乎是汉唐的两倍,土地面积连元明都甘拜下风,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纺织业不再作为农业的附庸而存在,开始成为独立的分支。
图|胡服男女服饰
宋朝的纺织业空前繁荣,纺织品类丰富,质量上乘。伴随着缂丝技术的提高,各色精美图案跃然帛上,让人叹为观止。1966年在浙江兰溪南宋墓中出土了一条长约2.51米,宽约1.18米的棉毯,这是我国迄今出土的唯一的一条棉毯。它图案精美,毯面柔软厚实,纺织细密精巧。宋代纺织水平突破了新高度,已有棉纺织品。以商品经济繁荣著称的宋代,纺织品贸易焕发出勃勃生机,胡服出现在大众视野必然别开生面,"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图|出土的宋朝棉毯
宋代公服胡化的具体形制
汉服指中原人的服装,有两种常见的形式:上衣下裳,衣裳连属。裳即是裙,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衣裳。着此种衣稍显宽大有儒雅之风。沈从文认为"胡服是西北地域性服装的代表",也就是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因西北的少数民族为游牧民族,需骑射奔波,故其衣的常见形式为上衣下裤,衣短而袖窄,足着皮靴。具有紧身,酷爽之感。
除此之外,中原服装为右衽,即衣襟右掩。而胡服相反。这从孔子在《论语·论宪》中的感叹: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可见一斑。不论是上衣下裳还是衣裳连属都是内里没有裤子的。两晋时期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但在宋以前,中原的裈并不普遍。即使有裤子也大都是开裆裤,称为"胫衣"。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穿了多久的开裆裤啊!
最先引进裤子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赵武灵王赵雍。在与匈奴的交战中赵国节节败退,匈奴的骑兵灵活迅猛,而赵国的步兵迟缓笨重。于是赵武灵王便突发奇想让士兵也穿着胡服,即上衣下裤,建立了自己的骑兵部队。赵国因此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
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而宋朝的公服就是外袍内裤,袍用圆领,足登乌靴。有明显的胡服色彩。《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五》记载道:
"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宋以前的公服较朝服简便,省去了蔽膝、佩绶佩剑等,故又名曰"从省服",但仍是上衣下裳,足着乌皮履。
公服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穿的制服,是为官的象征。在古代的地位很高,仅次于祭服与朝服。宋朝的公服不论是裤子,还是圆领,甚至是乌靴都是由胡服而来。为了让公服符合朝廷的威仪,在胡服的基础上有所改革,把窄袖换成中原的大袖,更显端庄稳重。
图|宋代官员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写道: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胡服经过改造成为公服,为官方所认可,被礼制接纳,实为胡服影响深远之所在。
三、战争不断,加深汉服胡化
宋代胡服主要指契丹族服装与女真族服装。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宋辽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寇边不断。契丹族的国号为辽,多次与宋战争,契丹南下时所到之处虽有战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与中原人民的交流。后与宋签订了澶渊之盟,从此两国之间获得了百年和平,双方礼尚往来。
图|女真族服饰
毡笠本是契丹服装,后渐渐被中原人民所接受。徐梦攀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宋高宗也
"乘马以毡笠,毡衣御风"
南宋时王公贵族在雪天里也多披毡笠。此外钓墪也影响着宋朝人民,为此宋还不得不颁布法律禁令。禁令不包括戏子,可见儒家文化的包容。钓墪即裤袜,类似于现在冬天女生们穿的打底裤。裤袜相连为女款,裤子一侧后加缝带子为男款,穿时足跟踩带。这样的设计裤脚不易卷起,适于马背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