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鞅变法与军功爵制,秦军与六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020-09-03 20:30:44 作者: 浅析商鞅变法

如果在六国中做一对比可以发现,齐国田氏子弟牢牢把握军政要职;燕国在“千金买骨”的燕昭王去世后,日趋保守;楚国的屈(屈原的家族)、景、项(项羽的家族)、昭四大家族就像民国蒋、宋、陈、孔四大家族一样,把控全国军政要务;韩国张家(张良的家族)五代为相......仅有赵国,相对而言中央集权较高,国家掌握的土地可较多,其在推行军公爵制时比仅次于秦国,所以战国末期,赵国能成为与强秦一决高下的国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在高中、在大学经常听到这句话。但学习这句话时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其实这句话是真的就是真理,秦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政治变革中能走的最远。虽然这么说有些淡化商鞅和秦孝公在历史上的功绩,但我们真的可以想想,战国时期的变法难道还少吗?李悝变法、吴起魏国变法、吴起楚国变法、西门豹变法、邹忌变法、申不害变法......这么多变法,为什么就商鞅变法成功了?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并且,为何其他六国大部分变法都人亡政息,在推行变法的仁君良士去世之后,又回归之前的老路。而仅仅是商鞅变法做到了“商君虽死,但秦法犹存”的地步?这虽然也应该强调秦惠文王的贡献,但主要原因就是大环境变了。秦国已在全国推行了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也建立起来了,在这种形状下,秦国的机器已经可以在没有商鞅、没有秦孝公的操纵下自行运转了。甚至我们在看关于后面相关历史资料时,也应该注意到这点,为何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能选择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而不搞分封制。为何刘邦在统一天下后大搞郡国并行制却失败了?这些原因都在于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秦国能出现商鞅,出现秦孝公这一君臣携手并肩的情况,我认为不是偶然的。何为改革,何为革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对上层建筑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反抗,民众将政府推翻后,便会另外构建一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而秦国变法就是一场改革,这一改革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最小,而其他六国遇到的阻力也比其大得多。

历史说来有意思,秦国最初因为地处西北,受贵族制影响小,使其国力较东方六国而言非常弱小,但这也反过来成为其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引用文献:

《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商书君·境内篇》